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杜燕飛)“‘十四五’以來,從原銀保監會到金融監管總局,我們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助力金融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2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在融資主渠道方面,李云澤介紹,5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重點領域投放精準有力。科研技術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年均增長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
民生保障方面,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保險業累計賠付9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農業保險為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商業養老、健康保險積累準備金11萬億元。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服務。
“‘十四五’以來,我們著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統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服務質效明顯提升。可以簡要概括為‘一增一優一補’。”李云澤說。
“一增”就是增供給,全力支持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具體來看,強化有效投資融資保障,為沿江高鐵、南水北調后續工程等“十四五”102項重大工程項目提供充足資金支持。基礎設施貸款余額54.5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62%。
發揮7000多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作用,撬動投資9萬多億元。加強提振消費的金融供給,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消費服務行業貸款余額增長80%。
車險累計承保機動車超16億輛次,較“十三五”時期增長40%。搭建了新能源車“車險好投保”平臺,推動實現“愿保盡保、凡投必保”。目前在保車輛超過4000萬輛。
助力實施穩外貿政策,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4萬億美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52%。
打造跨境貿易金融服務“快車道”,為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一優”就是優結構,著力引導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聚。
具體來看,加強科技信貸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近19萬億元,年均增速超20%。培育壯大耐心資本,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和權益類基金超5.4萬億元,余額較“十三五”末增長85%,助力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強化科技保險保障,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0萬億元,首臺套、首批次保險支持創新應用項目3600個,為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保駕護航”。
“2024年以來,我們積極推進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科技企業并購貸款和知識產權金融生態’四項試點’,累計為科技領域新增投資超過萬億元,有效促進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李云澤說。
“一補”就是補短板,切實強化薄弱環節金融支持。
具體來看,持續提升民營小微企業融資獲得感,疫情期間,對17萬億元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惠及經營主體超1000萬戶。
2024年以來,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發放貸款22萬億元。擴大無還本續貸政策覆蓋范圍,涉及貸款9.4萬億元,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
支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向脫貧地區發放貸款31.5萬億元,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近4000億元,支持脫貧戶和監測對象900萬戶次。普惠型涉農貸款年均增速14.6%。
保險方面,李云澤介紹,三大主糧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全國,“十四五”期間畝均保額提升了72%。
更好滿足養老健康需求,商業養老金、養老理財等業務試點穩步推進,養老第三支柱建設不斷加快。大病保險服務12.2億城鄉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覆蓋1.8億人,5年來商業健康險為患病人群累計支付1.8萬億元經濟補償。
助力提升災害保障水平,保險業針對洪澇災害、臺風地震等累計賠付超過1500億元,做到應賠盡賠、能賠快賠、合理預賠。綜合性巨災保險試點在20多個省市落地,推動防災減災“安全網”進一步織密織牢。
數據顯示,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超過500萬億元,5年來年均增長9%,全球最大信貸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信托、理財、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近100萬億元,規模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與此同時,不良貸款、資本充足、償付能力等主要監管指標穩中向好,均處于“健康區間”。5年來,處置不良資產較“十三五”時期增加超過40%,行業抵御風險的資本和撥備總規模超過50萬億元,應對各類挑戰的基礎更牢、韌性更強、底氣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