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制造業大會上,“創新”是會場內外最炙手可熱的核心看點。在這場全球制造業的頂級盛會上,來自滁州的參展企業不僅拿出了硬核科技和產業實力,還用對市場和民生需求的深刻洞察,回應了制造業的“創新之問”。
9月20日,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滁州光伏發展歷程宣傳片在展區播放。 全媒體記者畢 鴻攝
一輛解決“痛點”的輪椅
10個綜合展區,全方位、多維度呈現全省乃至全國的制造業發展成就。穿梭于場館之間,可以看到,這里不僅是各行各業最新技術產品的展示平臺,更是近距離觀察市場需求的一扇窗口。
在大會主展館——安徽省“十四五”制造業發展成就展示館內,記者看到,智能康養設備展區人氣持續爆棚。老齡化的加劇,讓養老、照料需求激增,智能設備成為緩解人工照料難題的“良方”。
安徽金百合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展位前,一位中年女子排隊體驗企業帶來的碳纖維智能輪椅后,拉住企業負責人,仔細地詢問輪椅性能。她的父親年紀大了行動不便,正需要一款工具幫助出行。
“這款輪椅續航達20公里,整體重量只有十幾公斤,比鋁合金材質的產品輕30%以上,而且操作簡便、結實耐用。”企業副總經理馬家尚見狀,大聲地向觀眾介紹產品優勢。
“金百合生產基地位于滁州明光,已經研發推出大約50款智能輔具產品,是安徽唯一一家入選工信部智能養老對標產品的企業。”馬家尚告訴記者,企業以前主要做出口歐美的訂單,去年銷售額約2億元人民幣。近年來,企業敏銳捕捉到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積極投身國內市場的開拓。“一方面搭建了國內銷售平臺渠道,同時也在研發更加適配國內消費需求的產品。”
一輛輪椅的精益求精,詮釋了制造業創新前進永恒的落腳點——用更好的產品解決現實問題,讓技術真正服務于人的真實需求,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個企業就是一條產業鏈
從需求的萌芽初現,到最終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這一蛻變的關鍵,在于矢志不渝的投入與孜孜不倦的研發。在主展館新材料展區,另一家來自滁州的企業,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行業“領頭羊”的創新范式。
記者來到企業展臺時,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拿起手持熱成像儀,直觀感受熱成像技術的神奇。這些設備體型小巧,最短的只有10厘米長,有頭戴式、單筒式等多種形態,可在工業檢測、戶外搜尋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夜間搜救場景,我們的設備能在黑暗環境中精準定位目標。”企業工作人員常林夕介紹,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是首家突破13N高純鍺技術的中國企業,“做好高精材料研發的同時,光智科技也不斷豐富終端產品種類,已經廣泛應用于安防監控、快速測溫、遠程測溫等領域,并向衛星遙感、智能汽車、醫療檢查等新興領域拓展。”
通過核心技術攻關和全產業鏈布局,構建深厚的技術儲備體系,并在應用端不斷拓展邊界,光智科技現已成長為全球少數打通紅外材料、鏡頭、整機的研發、制造和技術服務全產業鏈的平臺型企業,也是全國最大的紅外材料供應商,累計申請專利近1000件,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級行業標準12項。企業所呈現的體系化創新能力,正是對制造業“如何提升產業鏈韌性”“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等創新之問的有力回答。
傳統行業也有“新模樣”
創新的火花如何形成燎原之勢?除了攻堅突破前沿科技,傳統產業同樣可以通過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在數字經濟展館,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數字化展區,定遠縣張橋鎮的輕紡產業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來客。
安徽眾發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展架上,掛著一個知名戶外品牌的新款雙肩包,在一排服裝中間十分惹眼。公司負責人驕傲地向記者介紹,這款背包使用的正是該企業供貨的“0.5格塔斯隆”面料,具備柔軟、輕便、耐磨等特性,還帶有格子紋理,既美觀又實用,頗受海內外客商青睞。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定遠縣張橋鎮著力打造長三角新型紡織全產業鏈集聚區,現有各類設備1萬臺套,可年產布匹7億米,帶動就業2000余人。安徽眾發紡織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落戶張橋,去年正式投產,年產值1億多元。“我們原本是浙江的企業,當初決定建設新廠,考察了一些地方后,看中了張橋的產業集聚與營商環境。”眾發紡織科技負責人說。
在良好環境下,通過延長產業鏈、優化生產模式、提升市場適配能力等關鍵環節的突破,可以促進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成為持續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同樣來參展的定遠龍濤紡織服飾有限公司,長期為Zara、雅鹿等國內外品牌代工羽絨服、棉服、人造毛大衣等產品,現在也逐步探索自主設計、自主經營銷售的發展路線。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服裝加工約80%的原料可在定遠本地找到供應商,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浪潮奔涌,唯創新者立!從產品功能的大膽拓展,到生產工藝的精妙改良,以及產業環境的優化升級,滁州制造向“創新之問”提交了一份層次分明的答卷。面向未來,這片熱土將繼續以“新”為槳、以“實”為舟,在全球制造的澎湃浪潮中,奮力書寫江淮大地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