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滁州,美在山水,美在生活,美在每個人的心里。近年來,全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各地各部門持續關心關注民生發展,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將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增收致富的田野上,滁州精準施策,農民收入節節攀升;在養老服務的探索中,全市用心用情,老年人盡享幸福“食”光;在安全生產的戰場上,各地筑牢防線,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我市用務實之舉、創新之策全方位發力,讓民生福祉更有“溫度”、幸福生活更具“質感”,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根基。
田間地頭的“增收密碼”
每天中午11點剛過,定遠縣范崗鄉范崗村偌大的“迎春扶貧車間”里,只剩下“老板”李迎春一人:“姐妹們都回去接孩子、做飯了。”原來,在這工作的都是村里的“留守媽媽”。為讓大家既能掙錢,又可以照顧家庭,李迎春定下規矩:“車間不設上下班時間,有空隨時來,有事隨時走。”
“迎春扶貧車間”一共有50名工人。因為拿的是計件工資,“媽媽”們都很積極。家近的,但凡有點時間就來做活;稍遠的,李迎春就讓她們把機器和布料帶回家。平均下來,每名工人月均收入3000至4000元,收入高的能有8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范崗村“迎春扶貧車間”的成功實踐,是我市多措并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產業扶持、就業創業引導、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為城鄉居民增收創造有利條件,努力讓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
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方面,深挖經營性收入是重要抓手。各地努力開發定遠豬、皖東牛、天長三黃雞等地方特色種質資源,同時打造高附加值特色產業集群,聚焦優質糧油、畜禽水產、特色果蔬等優勢產業,實施“一縣一業”“一鎮一特”提升行動。
在明光市,潘村鎮依托得天獨厚的沙質土壤和淮河沿岸氣候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種植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動能。蔣莊村千畝蔬菜基地綠意盎然,無公害蔬菜銷往滁州、南京等地,年產量3000噸。錢西村甜葉菊產業聲名遠揚,現有甜葉菊專業合作社12家,每年育苗總量2000余畝,遠銷東北、甘肅、新疆一帶,年產值約4000萬元。
此外,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我市全力打造縣域經濟新業態,推動縣域產業園區建設,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農民就業。全市強化就業技能培訓服務,建立“企業用工需求庫”與“農民技能人才庫”,探索“技能培訓+就業安置”一體化服務。各地還通過培育“鄉村工匠”“田秀才”等,建設“鄉村零工市場”信息平臺,促進靈活就業。
老年生活的“幸福味道”
“社區食堂的包子又大又軟,很適合我們老年人牙口,每個只要1塊錢。”日前,南譙區銀西社區居民林其威吃著可口的早餐,滿意地對社區工作人員豎起大拇指。
“社區養老服務站,專為6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銀西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社區深入實施老年助餐暖民心行動,努力為老人打造“舌尖上的幸福”,讓他們盡享幸福“食”光。
南譙區銀西社區的實踐,是我市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一個生動寫照。我市通過系列有效舉措,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在優化老年助餐服務方面,我市積極引導本地餐飲企業、公益慈善組織等,參與老年助餐服務,計劃協調35家社會餐飲機構開設“老年餐桌”,推動超過50%的農村幸福院面向社會開展老年助餐。在拓展居家助老服務方面,我市支持養老機構、家政企業開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因地制宜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力爭2026年底,實現城區街道全覆蓋,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服務,構建家門口“亭好頤養”服務模式。
同時,通過加快推進滁州市第二福利院及頤養中心項目運營等實際舉措,大力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能力。結合瑯琊區、天長市省級醫養結合創新發展改革試點,以及來安縣省級第二批農村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經驗,探索建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轉接銜接機制。
我市還大力推動銀發經濟產業發展,支持企業在滁開展康養項目。通過整合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資源,培育一批居家養老服務連鎖企業。結合傳統節日,引導電商平臺、大型商超舉辦主題購物節,設計老年版界面,設立銀發消費專區。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產品“煥新”工作。
在加強老年友好型社會創建方面,我市依托老舊小區改造,對增設電梯、坡道等舉措予以支持。重點布局面向長三角地區的康養項目,大力推進“康養社區+小型城市”綜合體項目。全力宣傳孝道文化,選樹表彰孝親敬老典型,形成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鼓勵健康低齡老人參與志愿服務、社區治理、經驗傳承、家風家教等實踐,實現“老有所為”。
安全生產的“硬核力量”
完備、高效、可靠的應急裝備,在面對各類突發狀況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滁州,應急裝備產業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是一家從事應急救援裝備研發、生產、銷售以及配套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擁有170多項專利,目前在機器人、無人機和無線遙控等智能化救援裝備方面投入逐年加大。
位于天長市的安徽海馬特救援科技股份公司,以特種機器人、智能消防車輛及數字化救援系統為核心產品,構建覆蓋“研發-生產-服務”全鏈條解決方案,推動應急救援行業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型。
在應急裝備創新攻關方面,我市支持明光浩淼、天長海馬特等一批重點企業,研發消防應急裝備、特種救援機器人等新產品,鼓勵企業參加部省重大項目建設。同時,還致力于加快應急裝備推廣應用,促進應急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條。
圍繞災害防范重點場景,我市梳理一批具有先進性、可靠性、推廣應用前景的裝備,形成應急產業產品目錄。在全市礦山、危險化學品、交通、工貿等領域開展試點,推動5G、人工智能等在安全應急裝備領域的集成應用及規模應用。
在應急裝備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我市不僅在應急裝備研發、生產與推廣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同時也在安全生產保障領域持續發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在半導體企業生產運營中,用電安全是保障企業穩定生產、員工生命健康以及設備設施正常運轉的關鍵環節。”國網來安供電公司技術員高文豪告訴記者。今夏以來,該公司已為來安經濟開發區重點企業做了93次設備特巡,消除3處用電隱患。
安全生產,重如泰山。
為全面提升全市本質安全管理水平,我市聚焦交通運輸、危化等12個風險突出領域,推進31個行業領域集中攻堅,落實一批人防、物防、技防治本措施,切實提升安全生產風險防控能力。各地聚焦群眾身邊隱患,開展校車、公共場所、廠房倉庫、液體燃料等專項治理,推動防患于未然。各地協同推進城市生命線、城鄉安居、全域水患治理“三大工程”,同步開展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專項行動。
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我市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扎實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專項行動和自然災害防治,有力維護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和自然災害災情穩定,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總起數、死亡人數逐年保持“雙下降”,較好實現以高水平安全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