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天晴,要及時給大棚通風降濕、追加肥料。養分供給充足,長出來的菜才好吃。”2月15日,來安縣科技特派員、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張勤一早就開始走村串戶,指導開展初春時節大棚果蔬的田間管理。
位于來安縣大英鎮廣佛村的馬年蔬菜種植中心,30多畝大棚全年輪茬種植萵筍、黃瓜、西紅柿、芹菜等各種蔬菜,年產三四十噸,主要銷往南京六合等地,種植戶純收入可達40余萬元。
腳踩泥濘,張勤徑直走進一間種植大棚,一整畝綠油油的萵筍根粗葉茂,長勢正旺,再過半個月就能上市。站在壟溝間,張勤俯身探查土壤濕度,又撮起菜葉查看有無病蟲害情。經過連綿春雨的滋潤,泥土像浸了油膏,透出肥沃的生機。張勤說:“春雨貴如油。這段時間的雨水對后續農業生產很有好處。不過早春時節天氣不穩定,晝夜溫差大,要時刻注意棚內溫濕度。既要防止低溫凍害,也要經常通風透氣,預防濕害。”
留意到萵筍葉片上一處隱約的病斑,張勤提醒種植戶:“這陣子空氣、土壤濕度都比較大,要格外注意灰霉病的防治,必要時可以施用一些滅霉胺。開春以后,蟲蠅也會變多,粘蟲板更換要勤一點。”
“都記下了!”聽著張勤的叮囑,種植中心負責人俞佳連連點頭,“從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特派員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技術指導,幫助我們提高種植品質和效益,我們不僅省心,也更有信心。”
常年奔走田間地頭,對各種作物種植管養如數家珍,身為高級農藝師的張勤是當地種植戶離不開的貼心人。得知他專程來村里指導早春棚管,來安縣果滿園家庭農場負責人湛成功早早就等在門口迎接:“新的葡萄架子剛搭好,正想請您來看看!”
“今年種了哪些品種啊?”“這個剪口到芽眼的距離剛剛好,有利均勻掛果。”“就快發芽長枝了,水肥一定要跟上。”“用的是什么肥料,哪里買的?什么價格?”一進葡萄棚,張勤立即查看葡萄枝蔓的搭架高度、支架間隔和整形修剪程度,關切地詢問肥料等農資采購和儲備情況。
“這個棚里種植的是‘陽光玫瑰’,用的是以腐熟羊糞為主的有機肥。其他棚里還有‘巨玫瑰’‘浪漫紅顏’‘藍寶石’等,都是最時興的品種。”湛成功介紹,該農場占地面積260余畝,主打葡萄、桃、李等精品水果,實行精細化種植管理。按照專家指導,這間高5米、占地1畝的標準種植大棚栽種了44棵葡萄樹,每年用肥約6到8噸,能穩定產出3000斤葡萄,甜度高、口感好,銷路一點不愁。
除了手把手指導種植,張勤還向種植戶發放了介紹最新種養補貼政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及春季田管要領的宣傳單和“明白紙”,幫助種植戶熟悉政策、科學種養。
送技術,送服務,送政策。近年來,為大力發揮科技興農作用,來安縣深入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吸納高校院所、農業技術部門和本地“土專家”等人才力量,圍繞各村鎮主導農業產業,充分發揮特技特派員的技術專長,通過在線咨詢、現場指導、集中培訓,切實幫助解決“三農”生產中的技術難題。2022年,全縣128名科技特派員共開展培訓服務1700人次,有效促進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