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滁州城市職業學院迎來一場科學盛事——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科普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此舉行。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劉定生等嘉賓出席,標志著安徽省首家、全國第51家該類型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戶滁州。儀式后,劉定生為在場大學生帶來題為《走進航天遙感的神秘世界》的科普講座,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
自2023年起,我市連續三年舉辦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巡講活動,以高規格、廣覆蓋、深互動的方式,將前沿科學知識送入校園,為全市青少年打開一扇觸摸科學、熱愛科學的窗口。三年來,一批銀發科學家走進課堂,用專業與熱情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夢想,以實際行動推動“科學教育從娃娃抓起”落到實處。
三年科普接力,科學火種撒遍亭城。2023年,高登義、焦維新、金能強等10位科學家走進滁州55所學校,在南極科考、恐龍化石、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為2萬余名學生帶來科學的啟蒙。2025年,劉定生、王俊杰、馬潤林等11位科學家繼續接力,深入81所學校,將天體物理、生命健康、地質探索等“高精尖”內容,轉化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科學故事”。三年來,29位科學家累計開展205場報告,覆蓋200余所學校、約14萬人次,逐步形成“校校有講座、人人愛科學、處處探真知”的濃厚氛圍。
這支由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中國科學院退休研究員和大學教授組成的“科普國家隊”,不僅學術功底深厚,更擅長把深奧的科學原理轉化為生動的生活語言。李建軍教授通過恐龍足跡復原遠古世界,胡健民研究員以南極科考經歷再現冰原探險,馬潤林研究員以“免疫細胞保衛戰”比喻基因機制,周又紅老師則以40載科教經驗激發創新思維……他們用專業和童心,把課堂變成科學與想象交織的“童話世界”。
科普巡講活動中,科學家與孩子們的互動尤其令人動容。“衛星能看到我家嗎?”“火山噴發在遙感圖上是怎樣的?”一個個充滿童真的問題,得到的是科學家們耐心細致的解答。他們隨身攜帶的標本、模型,甚至隨手繪制的示意圖,都成為連接科學與現實的有力橋梁。胡健民研究員帶來的南極巖石,朱進研究員展示的天文影像,讓孩子們仿佛親手觸摸到地球的脈搏、仰望到宇宙的深邃。
更可貴的是科學精神的傳承。當李建軍教授談起戈壁灘迷路仍堅持科研的經歷時,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是敬佩與向往。活動后,不少學校涌現“科學熱”,有的學生成立“恐龍研究小組”,有的在班級里繪制“科學家語錄墻”,還有的將“航天夢”寫進黑板報……科學的種子,正悄悄發芽。
近年來,我市不僅注重活動的開展,更致力于形成科普教育的良性閉環。市科協通過“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錄播課、科普巡展等形式,擴大活動輻射面;通過“科學家來信”“聘科學家為科學副校長”等衍生活動,實現科學家與學生的長期互動。與此同時,我市還將科普巡講活動與安徽省中小學科學教育實施方案相結合,推動各校將科學教育融入課后服務和校本課程。例如,滁州市醉翁小學以校園果樹為素材,引導學生開展從觀察、記錄到總結的完整科學實踐,真正讓科普落地生根。
從恐龍足跡到納米光學,從南極冰蓋到免疫細胞……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們用熱情感染師生,點燃科學星火。而這座城市給予的,是從政策支持到校園響應的“全鏈條”托舉。正如活動海報上那句話,“今天,我們與科學家對話;明天,我們讓世界聽見中國科學的聲音。”當越來越多孩子在科普講座中“眼里有光、心中有夢”,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滁州這片沃土上,正孕育著未來科學之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