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季度工作會議發出的“創新之問”振聾發聵,市委全會“走好創新之路”的動員令催人奮進。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更加激烈的區域競爭,“近者悅、遠者來,來者皆安”的來安,該怎樣領題?憑何破題?又將怎么解題?
“落實省委往前趕要求,全力壯大縣域經濟,確保進入全省二十強,努力爭先進位。”錨定這一目標,來安正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勁頭,從“為何創新”的清醒認知、“如何創新”的實干路徑到“如何保障創新”的堅實支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以非常之舉、非常之力、非常之速,提振精氣神、奮力往前趕,全力書寫“創新之問”來安答卷。
為什么要創新?
要以“創新之變”引領“來安之變”
縣域經濟主戰場上,來安縣憑借合肥、南京“雙圈”交會的區位優勢,以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雙輪驅動”戰略為抓手,在長三角產業版圖中加速崛起。2024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449.8億元,穩居全市前三,先后入選全省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成效明顯地區、全省制造業“十強縣”“十快縣”,躋身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區域競爭,不進則退。
標兵在前、追兵在后,來安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跨越式發展?唯有聚焦“創新當尖兵、融入爭排頭”。
創新是擔當之責、破困之舉、爭先之要,來安作為融入南京都市圈、奮楫長三角一體化的最前沿,區位、交通、資源、空間優勢愈發凸顯,唯有以創新“搶先一步”,才能將多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把戰略機遇轉化為實干成果,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為“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謀篇筑基。
這是來安必擔的政治責任與發展使命。
怎么抓創新?
需走好創新“先手棋”贏得發展“勝手棋”
進入全省二十強,絕不可能輕輕松松實現。唯有搶抓機遇、創新思維,接續奮斗、難中突破,才有可能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
緊扣這一目標,來安正在以“產業攻堅、平臺筑基、協同融合、人才為本”為抓手,干字當頭、創先爭優。
產業攻堅夯實創新根基。強金融服務,完善科技金融扶持政策,持續深化“金鳳凰”“銀鳳凰”金融服務品牌建設,用活“天使投”基金,構建覆蓋全鏈條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育創新主體,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培育鏈條,扎實推進“雙倍增”計劃,力爭今年獲批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350家以上。促產業集聚,聚焦“8+3”新興產業與縣域主導產業,開展招商引資“決戰決勝120天”攻堅行動,做大做強先進光伏、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支持重點企業布局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確保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7個、10億元以上項目3個,全年規上企業增至390家、產值超億元企業達55家。
平臺筑基強化創新支撐。加快市級以上創新平臺培育,重點推進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建設,全年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平臺7家。做優孵化平臺,完善“創意-項目-產業”培育鏈條,依托啟迪之星(來安)加速器、經緯裝備孵化器,引入創新創業資源,推動孵化器向“專業化、特色化”轉型。做活轉化平臺,推動南航在來安設立技術轉移機構,培育建設金禾、捷泰省重點實驗室,有效發揮高能級平臺作用,實現產業與技術“精準對接”。
協同融合拓展創新空間。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局,深化區域協同,加快新型功能區建設,推進頂山汊河經濟開發區籌建,與毗鄰區域合作共建、產業協同,加快承接長三角地區優質項目,確保功能區全年招引億元以上項目25個。推動要素流動,拓展“跨省通辦”“長三角一網通辦”事項,積極落實長三角雙創券通用通兌,與滬蘇浙開展醫療、教育等多領域合作,保障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促進城鄉融合,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城市創新平臺的技術、人才優勢延伸至鄉村,發展“旅游+濕地”“旅游+農業”融合業態,讓創新成果惠及城鄉。
人才為本增添創新活力。開展招才引智“決戰決勝120天”攻堅行動,圍繞重點企業創新、產業鏈關鍵環節等需求,常態化舉辦“星耀來安·人才科技節”,全年引進高層次人才150名、高層次人才團隊5個。強化精準育才,“一企一策”推進縣域企業人才認定,加快院士工作站備案、國家級人才計劃評審,全力實現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零突破”。強化服務留才,用好人才發展基金,推進人才服務提能升級,讓各類在來人才留得下、待得住。
如何保障創新?
須涵養創新“生態圈”構建創新“共同體”
創新離不開環境沃土的滋養。
來安聚焦“鼓士氣、筑底氣、增志氣、樹正氣”,全力激活干部干事創業活力,以主動作為、奮勇擔當的硬核作風,構建崇尚創新、鼓勵創新、勇于創新、寬容創新的發展生態。
提振干部“精氣神”。牢固樹立“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組織開展“當前怎么看、作風怎么轉、今后怎么干”專題研討,引導廣大干部跳出舒適區、勇闖深水區,迎難而上、克難奮進,打破發展瓶頸、實現爭先進位。大力弘揚務實重干、攻堅克難的工作作風,以“轉作風促發展往前趕”專題片為抓手,釋放正向激勵與反向鞭策效應,全面強化“答卷”意識和“畫句號”能力,對工作任務實行閉環管理、跟蹤過程、反饋結果,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工作落地落細,全力推動各項工作往前趕、走前列。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健全完善容錯糾錯和澄清保護機制,嚴厲打擊誣告陷害行為,旗幟鮮明為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
鍛造干部“硬脊梁”。樹“敢闖敢爭”之心,樹立“有為有位”導向,開展“單位之星”“干部之星”評選,引導干部深化“謀創新”機遇觀,打破“守成求穩”思維,在比學趕超中提振“攻城拔寨”決心。學“破題破局”之法,發揮長三角“雙圈”優勢,常態化選派優秀年輕干部赴滬蘇浙“沉浸式”掛職,注入“外部智慧”,以新思想破難題,以新機制解痛點。創“先行先試”之舉,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創新“科技副總”來安模式,深化產學研合作,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在來安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凝聚干部“向心力”。在創新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將“敢創新、善創新”作為選拔任用重要標準,實施干部“活力工程”,開展“三堂三法”培訓,提升推動創新發展的能力。筑牢戰斗堡壘,深化黨支部分類管理,推進“三新”領域黨建提質,引導黨員在創新項目、產業攻堅中當先鋒、作表率。涵養廉潔生態,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化反腐敗斗爭,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引導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為創新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全面答好“創新之問”,來安將爭當“弄潮兒”,以“闖”的魄力、“創”的智慧、“干”的擔當,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在長三角創新版圖中“爭當優等生”,書寫屬于來安的創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