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最基礎、最直接的組成部分。
記者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獲悉,自2023年7月以來,安徽聚焦群眾關心的“家門口”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持續加大對餐飲油煙、噪聲擾民等問題的整治力度。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排查群眾“家門口”生態環境問題13.5萬個,完成整治13.2萬個。
接訴即辦 清單式推進問題整改
“白天正常,可一到晚上散步時就能聞到異味兒,希望相關部門作出處理。”今年5月,安慶市生態環境局上線1584政風行風熱線收到群眾投訴,菱湖風景區東北角龍眠山南路與菱湖北路交叉口存在異味問題。
安慶市生態環境局接訴后,立即前往現場進行摸排檢測,在逐一排除了工業企業、垃圾站點等可能因素后,最終確定異味與藍藻處置有關,隨即聯合相關部門推動問題解決。
異味問題從表面上看似乎是“鼻子上的小事”,實則卻是“民心上的大事”。
近年來,全省各地生態環境部門高度重視環境領域問題投訴,廣泛收集民生訴求,系統梳理《民聲呼應》、省市“12345”、環保“12369”等渠道反映的環境問題,開通“環境問題‘碼’上反映”微信投訴渠道,分領域建立問題清單。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細分節點和辦理期限,明確2日內完成情況核查,問題處置后3日內回訪,同時將相關問題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點關注內容。
分類精準施策 持續打好組合拳
2023年,池州市貴池區有居民投訴多家餐飲企業將油煙排放到小區內部的下水管道中。當地環境等部門核查后隨即引入“綠島”項目,對區域內油煙進行集中凈化處理,讓群眾家門口干凈、清新的空氣得以重現。
據了解,針對噪音、揚塵、餐飲油煙、異味等群眾“家門口”生態環境問題,我省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污染治理新模式,打好分類施策組合拳,推進問題整治。
針對餐飲油煙問題,重點督促餐飲企業規范安裝使用油煙處理設施,在餐飲集中區推廣集約化“綠島”模式,對未設置獨立煙道以及對周邊群眾影響嚴重的,引導其退出或搬遷。全省累計解決問題2萬個、完成率達98.4%。
針對噪聲擾民問題,重點整治工業企業、建筑施工等領域噪聲擾民問題,督促整改單位采取更換低噪設備、加裝隔聲屏障、調整經營時間等方式減輕對群眾生活的影響。累計解決問題9.4萬個、完成率達97.9%。
針對惡臭異味問題,重點針對垃圾收集轉運環節、園區企業廢氣排放、畜禽養殖等異味擾民問題分類施策,優化垃圾清運的頻次和方式,嚴查企業廢氣超標排放及跑冒滴漏,督促園區實施綠色提升整改。累計解決問題1.1萬個、完成率達97.9%。
針對道路揚塵問題,結合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及時排查發現問題線索。累計解決問題0.7萬個、完成率達99.6%。
完善長效機制 提升整治成效
去年1月,合肥市廬陽區接到市民黃女士熱線投訴,反映農科院附近工地噪音擾民問題。經核實后,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與工地負責人協商,引導其優化施工方案避免清晨施工,并對黃女士進行回訪,黃女士對問題處理結果表示滿意。
近年來,我省各地環境等部門不斷完善長效機制,提升整治成效,通過開展問題回訪,以群眾的滿意度來檢驗問題整改成效,對長期投訴、久拖不決的“家門口”生態環境問題建立重點督辦清單。2024年以來已分4批重點督辦186個問題,并對部分重信重訪事項進行回訪,推動完成139個問題整治。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會同住建、公安、交通、市場、農業等相關部門持續深化群眾“家門口”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并將重信重訪事項納入全省“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調度體系,讓整改成效經得起時間和群眾的檢驗,不斷提高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記者 汪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