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8月1日6版)
7月20日凌晨4點,滁州市南譙區沙河鎮新塘村的葡萄園里,幾束手電光在藤蔓間晃悠。村民戴樹龍的大手在葡萄串里翻了翻,專挑那些成熟飽滿、紫中透亮的果實。“咔嚓”,剪下沉甸甸的一串放進筐里。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后背的衣服早已濕透,戴樹龍的臉上卻掛著笑意。
“摘葡萄得挑顆粒鼓、顏色勻、肉緊實的,這樣的才夠甜。”老戴一邊演示一邊告訴記者,選擇凌晨采摘,可以第一時間將新鮮葡萄送到消費者手里,也可以避開日間大棚的悶熱。
說到收成,老戴滿臉喜悅:“我家今年種了33畝地,一半夏黑、一半陽光玫瑰,從6月到9月,天天能摘1000多斤,年毛收入四五十萬元。”
“甜蜜”的底氣,既來自藤蔓間的碩果,更源于城鄉銜接的便捷。10公里外的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像一座橋梁架在城鄉之間。
“現在農村道路和城里的路一樣好,15分鐘就到物流園。我家葡萄品質過硬,去了就收,從不耽擱。”戴樹龍說。
以戴樹龍為代表的一批葡萄種植大戶,是沙河鎮發展葡萄經濟的生動實踐。
12年前,葡萄種植在沙河鎮還只是個別農戶的“小打小鬧”。彼時的新塘村,產業單一、基礎薄弱。面對困境,鎮村兩級干部經過深入調研后,錨定特色農業與城市市場的結合點,走“合作社+黨員示范+農戶”的融合之路。通過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引進外地的優良品種,低產田變成了“金土地”。如今,新塘村近50戶葡萄種植戶撐起了1000多畝大棚,帶動當地200多位村民就業,昔日的鄉村短板變成了城鄉互補的長板。
“我們不僅賣葡萄,還把城里人請進來。”沙河鎮鎮長王皇說。每到葡萄成熟季,城市游客沿著平整的城鄉道路涌來,摘鮮果、賞田園,鄉村的生態優勢轉化成消費熱點。當地用鎮域品牌“沙之禾”統一定制包裝,讓品質優良的葡萄不僅賣得好,還能賣出好價錢。據介紹,該鎮計劃延伸產業鏈,開發葡萄深加工產品,讓葡萄藤上的碩果更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