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2025年4月25日2版)
江淮潮涌,皖東揚帆。作為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滁州以“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在長三角一體化浪潮中破浪前行。從“大包干”發源地小崗村的鄉村振興實踐,到“新三樣”產業領跑全國的創新動能,從千年明文化的文旅煥新到“亭滿意”營商品牌的全國標桿,滁州正以“產業強基、補鏈強鏈、環境塑形、人才聚勢”的四維驅動,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鄉村振興創新典范
四月的鳳陽縣小崗村,藍莓飄香,游人如織。在春日暖陽的映照下,小崗村藍莓種植基地的大棚里,一顆顆飽滿的藍莓果粒掛滿枝頭,果霜晶瑩,果香四溢。“今年藍莓又大又甜,口感特別好!”采摘游客的贊嘆聲此起彼伏。這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小崗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生動實踐。
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始終以改革創新為魂,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小崗藍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毅介紹,基地通過“線上旗艦店+游客采摘+商販收購”的立體銷售網絡,年產值突破400萬元,帶動30余名村民就業,電商渠道銷量占比達60%。藍莓產業的蓬勃發展,是滁州推進高品質農業的縮影。近年來,小崗村以科技賦能、品牌打造為抓手,培育出藍莓、葡萄、甲魚等特色種養項目,形成“農業+生態+旅游”的融合模式。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48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0元,農業機械化率高達98%,糧食總產量1.12萬噸,鄉村振興的“小崗樣本”愈發亮眼。
小崗村的改革精神同樣浸潤在鄉村旅游中。走進“當年農家”景區,當年十八戶農家“摁響”改革驚雷的契約還在默默見證,茅草房、夯土墻、老物件也重現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村圖景。但身居其間的人變成了小崗村“事業合伙人”、游客、研學的孩子們。
小崗村的旅游版圖正加速擴展。幾公里外的小崗民宿群沿襲江淮民居風格,集特色民宿、鄉村美食、非遺文化于一體,成為皖北最大的鄉村民宿集群。今年10月,研學教育基地、崗上花開田園等項目即將投用,進一步延伸“旅游+”產業鏈。小崗村連續斬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等榮譽。這里集民宿、非遺文化、親子游樂于一體,成為皖北最大的鄉村民宿群。2024年,小崗村榮膺聯合國“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彰顯了“文旅融合、以旅興村”的滁州智慧。
文旅融合煥發活力
淮河之畔,巍峨的明中都遺址靜靜矗立,訴說著六百年前的輝煌。作為明初首座按京師規制建造的都城,明中都在中國都城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被譽為“南京明故宮與北京故宮的藍本”。2024年,這座“爺爺輩的皇城”以全新姿態煥發活力,成為滁州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走進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午門白玉石基座上的浮雕栩栩如生,三重城垣的恢弘布局令人驚嘆。近年來,滁州堅持“保護與活化并重”,持續推進考古發掘與遺址保護工程。2022年,明中都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3年其宮殿院落與水系遺存再獲安徽重大考古新發現。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如亮表示:“我們不僅要守護遺址,更要讓歷史‘開口說話’。”通過數字化展示、沉浸式體驗,游客可穿越時空,感受古代都城的磅礴氣象。
文旅融合的探索不止于此。鳳陽縣以明中都為核心,聯動小崗村等資源,打造“歷史+紅色+生態”全域旅游格局。2024年,明中都遺址公園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文創產業增收超億元。滁州正以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將歷史遺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鏈”成產業“芯”高地
在滁州市南譙經濟開發區,機械臂高效運轉,生產線井然有序。這里是滁州工業經濟的“主引擎”,半導體、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正以“頂格戰法”跑出發展“加速度”。
博晶科技(滁州)有限公司車間內,一塊塊車載背光顯示模組快速下線。總經理劉鋒介紹:“去年公司產值達7.1億元,同比增長2714.6%!”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這家國內中等尺寸背光模組龍頭企業,正加速布局產能,預計達產后年產值將突破50億元。
發展生態不斷優化。在全市率先出臺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助力半導體產業企業做大做強。積極探索基金賦能、產業契合的半導體產業“基金+股權+項目”招商模式,新組建3只半導體產業基金,基金發展到14只,總規模114億元。
近年來,滁州市以半導體、電子信息產業為引領,打造長三角“芯”高地。南譙區率先出臺集成電路產業扶持政策,探索“基金+股權+項目”招商模式,推動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截至2024年底,產業實現產值(營收)48.75億元、同比增長約84%。南譙經開區黨工委委員朱玉龍表示:“我們正打造‘材料設備為支撐、封裝測試全覆蓋’的半導體產業生態,力爭2025年集聚上下游企業50家。”
營商環境“亭滿意”
走進安徽恩博力電器有限公司,園區內六棟配套齊全、生活便利的宿舍樓,是員工們“一人一間”舒適的家。作為飛利浦全球第四個技術中心,恩博力投資百億元建設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達產后可實現年產空調500萬套、產值100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
既要招得來,也要留得住,滁州著力打造“亭滿意”品牌,大力提升營商環境,讓產業與城市、企業與人才實現雙向奔赴。
“我們與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每年培養近百名半導體專業人才,為企業注入‘最強大腦’。”博晶科技總經理劉鋒的話語中充滿信心。近年來,滁州以“人才鏈”激活“創新鏈”,通過校企合作、定向培養、政策激勵等多元路徑,構筑起“引育用留”全鏈條人才生態。
依托滁州高教科創城,安徽科技學院、滁州技師學院開設半導體材料、集成電路設計等特色專業,年輸送技術人才超500名。南譙經開區與合肥工業大學共建“芯火”產學研基地,累計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3個。
滁州還率先推出“亭城英才計劃”,對半導體領域高層次人才給予最高500萬元創業資助,配套住房、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務。2024年,全市新引進半導體產業博士、高級工程師等頂尖人才18人,臺灣技術專家鄭博鴻帶領團隊研發的真空鍍膜設備核心專利達48項,助力安徽越好電子產值同比增長67.6%。正如安徽越好所言,“從人才到技術,從資金到配套,這里是一片創新的沃土。”
殷殷囑托猶在耳,感恩奮進正當時。滁州,這座承載著改革基因、澎湃著創新激情的城市,正在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浪潮,在感恩中奮進、在奮進中超越,為安徽“向前趕”注入強勁動能。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劉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