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譙區立足35萬畝人工麻櫟林資源優勢發力特色產業——
讓飄香“菌菇”鏈接起2億產業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
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的南譙區,山地資源豐富,并將麻櫟作為主要造林樹種,如今全區麻櫟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5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工麻櫟林基地。
資源優勢如何變成產業發展勝勢?近年來,南譙區立足人工麻櫟林資源優勢,聚焦種源和資源兩個產業發展核心,做足“一縣一業”食用菌產業升級文章。
2021年以來,南譙區將食用菌產業確立為“一縣一業”特色主導產業,2023年,南譙區食用菌產量達1.6萬噸,產值突破2億元。
麻櫟枝椏材和小徑材,是培育香菇、木耳、靈芝等食用菌最優質的原料。全國食用菌年消費量超4000萬噸,長三角地區高品質食用菌需求量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與南京浦口山水相連,坐擁區位優勢的南譙區,食用菌產業已發展了30多年,奮發新征程,如何讓“小菌菇”對接“大市場”變身大產業?
南譙區堅持“鏈式思維”,從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入手,從產業鏈上下游一體謀劃推進,推動形成較為完備的食用菌全產業鏈條。
南譙區委將食用菌產業發展連續4年寫入區委一號文件進行重點扶持,成立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食用菌“一縣一業”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食用菌“一縣一業”全產業鏈發展。區級設立食用菌產業專項發展資金,近三年整合9000余萬元,對食用菌種植、加工、品牌、宣傳和示范帶動等多環節予以扶持。施集鎮國家級食用菌產業強鎮項目已通過農業農村部立項評審。
截至目前,南譙全區共有家庭農場1411家,合作社453家,成規模的食用菌生產經營主體18家,年利用麻櫟2.6萬噸,生產菌棒1000多萬棒。
數據顯示,南譙全區每年可采伐麻櫟60萬噸,最大可供年產食用菌棒3億棒。
資源的優勢,一定要最大化程度利用。南譙區強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讓“菌菇”產業發展嫁接“科技”力量。與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簽訂《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設立長三角食用菌種業公司,啟動皖東地區食用菌良種繁育中心建設;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南京農業大學-金穗食用菌專家工作站”,開展食用菌新品種培育、引進、篩選和適應性栽培技術研究;與安徽科技學院合作,建立全省第一個食用菌科技特派團,積極開展食用菌新品種技術運用和推廣。安徽科技學院長三角功能農業(食品)研究院獲批省重點實驗室。
發揮好資源稟賦之長,借力好科研院所之力,更需要在產業鏈條上不斷延伸。
南譙區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省際毗鄰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國內知名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引進好項目大項目,著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投資5億元的上海豐科食藥用菌產業園暨數字化工廠已完成一期項目建設,可日產食用菌80噸,另有一批菌棒加工及食用菌深加工項目即將簽約落戶。
與此同時,圍繞食用菌“一縣一業”全產業鏈,南譙區傾力打造的長三角綠色食品(食用菌)產業園正在加速推進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