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出口增長迅猛,成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今年上半年,蕪湖“新三樣”產品出口127億元,同比激增490%。作為省內向海而興的最大出海口,蕪湖港今年上半年出口“新三樣”1.63萬標箱,是去年同期的3.6倍。這一成績的背后,離不開蕪湖和上海兩地海事部門跨省聯動的創新改革。
日前,在蕪湖港國際集裝箱碼頭,隨著一聲汽笛長鳴,滿載198輛奇瑞新能源車的“福鑫藍海”號貨輪緩緩離港。5天后,這批車輛從上海洋山港換乘海船揚帆出海,發往波蘭。
“以往同樣的旅程,從前期海船訂艙到貨物順利從上海出港,一般需要15天左右。”中國蕪湖外輪代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歐雪夫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以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貨物,屬于海運第九類危險貨物。由于上海、蕪湖兩地海事監管方式存在差異,貨物在蕪湖裝船經上海中轉時,往往需要面臨材料的重復申報、集裝箱的再次開箱檢查等,出海周期比較長。
“如果錯過預定的海船,下一個船次一等就是7天。”奇瑞國際公司資源管理中心總監李杰斌坦言,之前他們大部分危險品只能通過公路發往南京或者上海中轉出海,成本較高。
為打通“水水中轉”的堵點,提升“新三樣”貨物出海效率,去年下半年,蕪湖、上海兩地海事部門雙向聯動,創新協同機制,推出“一箱制”“一單制”試點改革。
“‘一箱制’就是經蕪湖港檢查的集裝箱,到上海不用再次開箱檢查。‘一單制’就是一次申報一單通關。”蕪湖海事局危管防污處負責人黃勇說,通過協同,兩地業務審批由“串聯”變為“并聯”,實現“一次委托、一單到底、一箱直達”。每單能為企業縮短25%的申報時間,每個集裝箱節約物流成本超1500元。
從長江之畔到東海之濱,“一箱制”“一單制”改革讓企業出海一路暢通。
“這項改革相當于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門口’,讓我們更加高效地將中國高端制造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李杰斌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一次打破區域行政壁壘的改革“試驗”,提升了安徽省“新三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更加高效的江海聯運新模式,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外貿“新三樣”出口注入更強動力。
改革創新的“漣漪”沿江躍動。“目前,我們正將滬蕪改革的經驗,向我局下轄的重慶、武漢、九江等12個分支海事局全線推廣。”長江海事局危管防污處副處長彭宏愷介紹,這項改革正在從滬蕪區域協同邁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通訊員 韓萬春 吳丹丹 記者 范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