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滁之水,清澈見底,其名讓泉,因先賢之德而傳。”8月18日,瑯琊區清流街道紫薇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滁州有讓”文化傳承為主題,組織轄區20余名青少年走進瑯琊山讓泉景區,開展一場兼具文化研學與實踐體驗的特色活動,讓青少年在山水間觸摸家鄉文脈,在感悟中傳承“謙讓、包容”的精神內核。
活動當天,社區工作人員與志愿者早早備好《醉翁亭記》節選手冊,帶領青少年沿瑯琊山步道緩步前行。抵達讓泉時,潺潺泉水叮咚作響,池邊“讓泉”二字石刻蒼勁有力。“大家知道為什么這汪泉水叫‘讓泉’嗎?”志愿者的提問拉開文化講解的序幕,從歐陽修“與民同樂”的豁達,到“讓”字背后蘊含的謙讓美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志愿者結合歷史典故與生活實例,讓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生動易懂。青少年們圍在泉邊,有的俯身觀察泉水流動,有的認真記錄講解要點,不時舉手提問:“歐陽修是不是經常來這里?”“‘讓’的品德在現在生活里怎么體現呀?”
為讓文化傳承更接地氣,社區還設計了“讓泉守護行動”實踐環節。青少年們手持清潔工具,仔細清理讓泉周邊的落葉與雜物,擦拭石刻上的灰塵。“我們要像守護這汪泉水一樣,守護家鄉的文化和環境。”社區工作人員的話讓孩子們深受觸動,大家分工協作,不一會兒便讓讓泉周邊煥然一新。隨后的“讓泉故事分享會”上,青少年們紛紛講述自己的感悟,初中生小吳說:“以前只知道讓泉是景點,現在才明白‘讓’是一種美德,以后和同學相處也要多謙讓。”
紫薇社區負責人表示,“滁州有讓”是家鄉珍貴的文化符號,社區此次組織青少年探訪讓泉,不僅是讓他們近距離感受自然之美與歷史之韻,更希望通過沉浸式體驗,將“謙讓、包容、感恩”的精神種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下一步,社區將持續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推出更多“行走的文化課堂”,讓青少年在實踐中讀懂家鄉、熱愛家鄉,成長為“滁州有讓”文化的傳承者與踐行者。(刁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