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市以林長制改革創新點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基層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集體林權、林業碳匯、生態修復等方面,積極探索“兩山”雙向轉化路徑。
探索集體林權價值實現機制
探索聯農帶農機制。試點集體林托管、聯合經營等模式,推進“小山變大山”,構建“農戶為基礎、合作社為紐帶、林企為龍頭”現代林業產業化聯合體。定遠縣黃圩村采用“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戶以林地經營權入股。明光市張八嶺鎮整合10個村級經濟合作社,打造鎮級林權收儲平臺。
探索集體林地收益權量化。為充分保障林農權益,鳳陽縣在殷澗鎮白云村開展集體林地收益權量化到戶試點,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原則,將收益權量化到戶。今年,收益6.276萬元,每股分紅600元,資金通過“一卡通”賬戶發放到戶。
探索差異化補償機制。我市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由省、市、縣財政各承擔提高標準部分的三分之一。全市非國有公益林6.54萬畝,年提高公益林補償161.88萬元。對水源涵養林、生態林網等重點生態區進行補償,年補償金214.5萬元。
探索林業碳匯價值實現機制
做優“碳庫”。實施碳匯森林行動,持續開展礦山復綠、廊道添綠、四旁補綠等擴綠降碳活動,構建優質森林碳庫。結合“互聯網+”義務植樹,開發公益碳匯林項目。一體化建設碳匯林基地26個,建成427畝“碳庫”植物園,企業認種認養林木20萬株。
做活“碳票”。聘請專業機構,對試點林開展林業碳匯計量監測。監測結果通過認定備案后,林業部門制發林業碳票。同時,賦予林業碳票交易、質押、兌現、抵消等權能。頒發首批林業碳票,共計3.1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做實“碳匯”。設置固定樣地18個,建立不同樹種碳匯計量模型,開展碳匯計量監測研究。創新林業碳匯綠色金融,積極申報林業碳匯項目。發放全省首單“碳票生態貸”100萬元。
探索生態修復價值實現機制
探索濕地修復利用機制。對來安縣池杉湖原本“爛泥塘”進行濕地修復,引入企業流轉2200余畝濕地水域30年經營權。企業累計投入3億多元,進行濕地修復,改善濕地景觀。帶動周邊200余戶村民增收,年人均增收4萬元以上。
探索草地修復利用機制。明光市成立黃寨草場管理委員會,通過清除雜草雜灌、補播優質草種、調控草畜平衡等措施,促進草場生態和景觀恢復。充分利用草場生態景觀開發森林旅游,投資建設靜港營地。
探索礦山修復利用機制。實施鳳凰山、泉塢山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礦山造林綠化3110畝,修復后地塊與自然山體融合。堅持“以用定治”,提高生態保護修復綜合效益,兩處礦山已修復成為城市“后花園”,讓當地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生態紅利。
探索生態價值實現保障機制
建立公共林業品牌。聚焦全椒碧根果、南譙麻櫟等資源優勢,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椒碧根果”被核準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南譙區獲批培育“中國麻櫟之鄉”品牌,有效提升生態產品溢價。
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全椒縣推出薄殼山核桃“一棵樹”專項擔保產品。由薄殼山核桃協會推薦,林業部門審核,擔保公司為企業融資擔保增信。可使用政府續貸過橋資金轉貸,風險控制納入“4321”新型政銀擔模式,可利用補貼50%收益歸還貸款。
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依托全椒碧根果、南譙麻櫟2個國家級林業產業示范園,以及明光林業生物經濟產業園,發揮52家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用,實施精深加工,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利用187公里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串聯瑯琊山等9個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帶動沿途89個行政村發展森林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