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個崗位留不住人,就算來了,干兩三個月就走了,受不了這艱苦的工作環境。但自從有了它,工人再也沒走過。”安徽華塑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士峰說。
王士峰口中的“它”是公司引進的出爐機器人,這項技術的應用也讓企業成為國內電石行業采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出爐的領先企業。
9月10日,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的安徽華塑股份有限公司,記者走進電石生產線出爐區域,發現這里并沒有傳統出爐工人手持鐵鉗,揮汗如雨的勞動場景,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身材魁梧”的橘黃色出爐機器人。
安徽華塑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爐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離爐子還有幾米遠,記者就能感受到灼熱的炙烤。爐眼打開以后,一股熱浪撲面而來,機器人手臂通過遠程操作,一根一根燙得通紅的釬子被換下來。出爐時,通紅的電石在機械手的揮舞下,緩緩流下。
“以前每次出電石至少需要五六個小伙,高溫、高風險和超強的體力勞動,讓電石爐出爐工流失率居高不下?,F在有了機器人,工作不僅輕松了很多,生產效率、員工穩定性都有提高。”說起機器人帶來的變化,王士峰感觸頗多。
為降低出爐工勞動強度,杜絕員工受傷事故發生,從2017年開始,該公司開始實施電石智能出爐機器人安裝技改項目。如今,這樣的機器人在安徽華塑股份有限公司擁有28臺。
現在,生產控制室內,幾十名員工面對著各自的電腦屏幕,用操縱桿進行生產作業,在偌大的車間里,見不到幾個工人。
這是該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幕。在定遠鹽化工業園,這并不是唯一一幕。
在安徽金軒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生物一化學合成研發生產一體化綜合循環利用項目”,打造集科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于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基地。
在安徽泉盛化工有限公司,正深度開發鹽煤產業副產氫氣資源,鼓勵氫能企業與鹽煤企業合作開展工業副產制氫、氫儲運、氫應用等關鍵技術裝備研發。
在滁州東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順應新能源汽車發展潮流,公司的鋰離子電解液產品,已成功進入國內一線電池制造企業供應鏈,展現了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力。
園區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創新升級,讓產業更加智能化。定遠鹽化工業園管委會供圖
在定遠經濟開發區(定遠鹽化工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看來,技術創新是一個企業走向強大的立身之本,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技術創新,舍得資金投入,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為了幫助企業技術創新,實現產學研合作,園區與中科院過程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建設了中科化材功能材料根化學定遠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定遠高新材料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服務。
如今在定遠鹽化工業園,科研扎在產業一線,瞄準關鍵技術精準攻關。一個個基地、院所、企業,長出“創新花”,結出“產業果”,新質生產力正加快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