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記者從安徽省住建廳獲悉,作為安徽省地方標準,城市“15分鐘生活圈”建設技術指南近日已發布實施。新指南將優化社區生活的服務品質,配備完善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活動空間,激活社區文化建設,增強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新老城區“生活圈”差異化建設
新指南適用全省各市、縣(市、區)社區生活圈的建設工作,指導安徽省社區生活圈的建設管理,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
城市“15分鐘生活圈”建設宜與城市更新銜接,建立開展現狀評估、制定空間方案、推進實施行動、動態監測維護的全生命周期工作機制,實現全過程、分階段、多方式的公眾參與并建立社區責任規劃師制度,引導社會多維共建。
“15分鐘生活圈”要求在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服務半徑一般為 800m~1000m,居住人口約5萬~10萬,覆蓋面積約3平方公里左右。
根據老城與新城在人口密度、設施覆蓋等方面的不同,新城區與老城區“15分鐘生活圈”應進行差異化建設。
新城區與新規劃區域社區生活圈的服務設施和住宅開發應同步規劃、建設、驗收與交付;老城區宜根據居民需求、改造后的人口容量、建筑容量等因素,增補必要的建設內容,綜合完善生活圈建設。
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優質共享
如何讓“15分鐘生活圈”更宜居?根據新指南,應科學合理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層級合理、生活便利,智能共享的社區生活圈,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優質、共享、均好。
比如,應補齊名類學齡兒童的義務教育設施,根據社區現狀,宜設置滿足各類人群受教育需求的品質提升型服務設施,并符合要求。老齡化社區宜重點提供老年學校;結合成年居民需求宜提供成年興趣培訓學校。
養老服務設施方面,構建居家養老服務和助餐服務網絡。新建城區和居住區按照每百戶不應低于30平方米,單體面積不應低于350平方米的標準配建養老服務設施,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每百戶不應低于20平方米。
提供多樣的文化社區,完善社區圖書館、文化活動室等基礎保障型服務設施,可增加棋牌室和閱覽室等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品質提升型服務設施。
應完善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等運動場地建設,可增設室內、室外健身點,打造“15 分鐘健身圈”;貼近居民基本生活購物需求,提供便民多樣的商業服務。
對于用地緊缺的區域,宜通過設施共享的方式完善居民文化、體育以及休閑空間等需求。“5-10分鐘”層級生活圈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可沿街道布局,促進設施、公共空間等資源共享;老年學校、職業培訓中心等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可共享使用,設置共享培訓教室和各類活動室等。
步行友好保障路權及通行安全
“15分鐘生活圈”應營造步行友好的社區街道,街道建設保障步行空間,除不設輔路的快速路外,應設置具有一定寬度且連續不中斷的步行道,以保障行人路權及通行安全。
社區街道空間建設應利用隔離護欄、綠化隔離帶、交通標線、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等設施明晰路權劃分;步行或騎行空間不足的路段可通過削減機動車停車位、減小交叉口路緣石轉彎半徑等方式,保障步行或騎行空間。
較大的街道轉角空間宜結合實際需求設置“口袋公園”或綠化景觀,塑造宜游的街道慢行空間環境。街道緣石坡道、盲道、出人口等無障礙建設和改造提升應符合相關規定。
對老齡化較高的社區街道,重點關注老人出行能力與認知能力,除增設減速設施外,還可優化過街設施和人口設計,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與便利的出行環境。
老城區的“15分鐘生活圈”宜打通道路系統微循環,以網格化、小尺度的道路劃分城市空間,增加城市路網密度。老城區可通過“圍墻透綠”等方式,增加住區開放界面,控制封閉大院或門禁小區規模;已建大型封閉社區,可將內部無機動車通行的道路轉化為公共通行街道,增強社區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