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開,清雅絕倫。在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有一座千年古鎮——龍崗,古稱芙蓉崗,現為龍崗社區。
龍崗,位于天長市區以北30公里,毗鄰高郵湖畔,是一個有著1200多年歷史,底蘊厚重的文化古鎮。
青磚灰瓦難掩“紅星璀璨”
迎著金色的陽光,穿過一條條青磚灰瓦砌成的小道,很難想象這里在革命戰爭時期培養了2500余名軍政人才。
龍崗抗大八分校紀念館。計成軍攝
抗戰時期,皖東抗日根據地是淮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大第八、第九分校學員當時分布于龍崗居民家中,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互相幫扶,軍民一家親。幾十年來,龍崗人民細心地呵護著抗大的舊址,講述著抗大的故事,他們把抗大在龍崗的那段歷史當成了自己的精神財富,一代傳給一代,抗大精神作為一面精神旗幟,依然高高飄揚在皖東大地。
綠葉之下孕育“金色明珠”
一張張如桌面般大小的巨型綠葉下,孕育著一顆顆飽滿的“小珍珠”,這就是“水中人參”——芡實,又稱“雞頭米”。芡實是龍崗社區的特色農產品,不僅是綠色食品,軟糯香甜,還是優良中藥材,健脾養胃。勤勞的龍崗人民將芡實種植默默地綿延了上百年歷史。
芡實收割現場。薛秋雯攝
以前,農戶們只在家前屋后的水面里撒點種子,到了中秋收點芡實果嘗嘗鮮。為做大做強芡實產業,龍崗社區黨總支在強力推進“陽光村務”、強化“三資”管理的同時,抓住了農村“三變”改革的歷史機遇,一手打好傳統特色產業牌,另一手打好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牌。由龍崗社區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組建天長市龍崗芡實專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社區股份合作社以集體土地和投入資金入股,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紅”的分配方式,建成了“千畝芡實示范種植基地”,每年可為社區集體經濟增收50萬元。小小的芡實果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如今,龍崗實現了芡實標準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產銷“一條龍”,并建成了安徽最大的芡實集散基地,“天長龍崗芡實”獲批“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龍崗社區獲得了首批“全國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的殊榮。結合文旅產業,龍崗開發芡實酒、芡實糕、芡實宴等新產品,成為天長農業發展的又一張靚麗名片。
紅色旅游成就“振興之路”
龍崗社區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爭取文物保護資金450萬元,對抗大八分校舊址進行全面的修繕,打造了3500平方米的抗大八分校紀念館,新建了安徽省第一家鄉鎮黨校——銅城鎮黨委黨校,又稱“龍崗黨校”。
口袋鼓起來,生活才能樂起來。為了下好“紅色旅游”這盤棋,龍崗的老百姓也變得積極起來了,紛紛把自家的老式民房經營權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股份經濟合作社里。龍崗社區統一規劃,配套修復了古鎮老街,為社區增添了一份“古”色。
“自從景區建好后,旅游的人多了,來我這吃飯的人也就多了,我第一年營業額便達30萬元。日子是越來越紅火了!”芙蓉崗土菜館的老板自豪地說。龍崗社區通過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豐富龍崗旅游業態,輻射帶動周邊村民參與文旅產品、農產品銷售以及餐飲服務,建成100多棟民宿,讓村民變老板。
綠水藍天、青磚灰瓦,在這熱烈的夏日里,迎著耀眼的陽光,一輛輛大巴駛入村莊,一批批學員入住黨校……追溯抗戰歷史、聆聽感人故事、汲取前行力量,如今的龍崗社區,正以昂揚的斗志踐行初心使命、傳承紅色精神,搭乘鄉村振興的快車,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馳騁前行。(沈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