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食堂變身社區食堂,就餐量增加近10倍
瑯琊探新路破解老年助餐之困
原來只有20多位老人就餐的老年食堂,升級改造更名為社區食堂,從只供中餐變為一日三餐后,就餐量增了近十倍。連日來,瑯琊區育新路一家老年食堂成功轉型一事引起關注。
近日,臨近午飯時間,記者來到這家已更名為“南橋社區食堂”的餐廳,看到店內座無虛席,正在用餐的食客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大家一邊品嘗著可口的飯菜,一邊嘮著家常,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變化不小,不僅環境好了,而且全時段提供用餐服務,一日三餐都不用愁了。”85歲的李奶奶樂呵呵地說,“服務提升了,吸引力增強了,現在我和身邊的老姐妹幾乎天天都來,真正把這里當成了自家食堂。”
“以前這里叫老年食堂,雖然家住在附近,但一看是‘老年食堂’,也不好意思進來。前不久,我看名字換成了社區食堂,便帶著老婆、孩子來就餐,感覺環境和飯菜口味都不錯,所以就經常過來吃。”正在用餐的滁城市民李智告訴記者。
“現在每天有近200人來就餐,其中三分之一是年輕人。人氣旺了,我們干好養老事業的信心也足了。”承接南橋社區食堂運營事務的安徽國民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魏莉堅定地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安徽國民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接手運營南橋社區老年食堂,但每天只有二三十位老人前來用餐,運營陷入困境。
“運營模式要改變,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后來,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對原老年食堂進行升級改造,把名字換成社區食堂,向社區居民提供全齡段全時段就餐服務。”魏莉告訴記者,此外他們還優化服務,一方面豐富餐品種類,早餐提供包子、燒賣、鹵蛋、油條等十多種品類,午餐提供面條、蓋澆飯、一葷兩素+米飯+湯等套餐,晚餐有面條、水餃、餛飩等;另一方面提升服務品質,提供低償送餐上門服務,解決轄區臥床、殘疾、行動不便老年人“就餐難”的問題。
“為了吸引周邊居民走進食堂,我們推出了1元隨便喝、堂食無限續的營養粥,同時還加強食堂的規范化管理,確保食品衛生安全。”魏莉介紹。
瑯琊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調研走訪了解到,在實際運行中,包括瑯琊區在內的不少地方的老年食堂都遇到了經營困難,僅靠政府補貼難以維持。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推動老年助餐事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很多地方亟待破解的問題。南橋社區食堂的成功試水為破解此類問題探索出路徑,下一步將積極爭取資金,加大投入,推動老年食堂提檔升級,讓社區食堂火起來,讓運營者有干頭,讓更多的老年人以及附近的群眾享受到更優質的助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