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姬樹明先生因病與世長辭,迄今已經一周年了!一年前,因疫情嚴峻,消息閉塞,兩個多月之后,我才從老友處得知噩耗,從而失去了送他最后一程的機會,至今遺憾與愧疚仍久存于心。
悲痛之余,我不禁想起姬老在滁州老年文化藝術學校(以下簡稱“老年藝校”)建校十周年前夕的幾樁往事,思緒難平,感慨萬千。為了表達我對逝者的緬懷之情,特于姬老逝世一周年之際,將幾樁往事整理于后,權作獻給他的一束鮮花,一杯淚酒。
人所共知。姬樹明先生,是我市乃至全省新聞界、文化界、書法界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更是老年教育界一位獨領風騷的愛心人士。1992年,他自滁州日報社總編輯任上退休之后,隨即投身我市老年教育事業,曾任滁州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后創建全國罕見、全省唯一的民辦公助性質的老年藝校并任校長,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一致好評。
姬樹明先生,出生于1931年,長我8歲,我倆曾同在一個單位(滁縣地區水利局)工作,同在一個大院居住,后來我入他所創辦的老年藝校學習書法,接受他的授課,聆聽他的教誨。所以,我稱他是我的老兄、老友、老師。
入學續前緣
俗話說,“人生就像一臺戲,只因有緣來相聚。”我與姬老結緣,可以說是先聞其名,后見其人。早在上世紀50年代后期,我從《拂曉報》上見他大名,讀其大作。直至70年代初期,才于地區水利局得以謀面,后共事近十年之久,且一度在同一個科室工作(我搞統計工作,他做文秘工作),留下了彼此親密接觸的一段美好記憶。其間,姬老那謙和儒雅的“筆桿子”形象,一直是整天跟數字打交道的我心中之偶像。最令人難忘的是,1975年9月,我有幸出席水利電力部在廣西南寧召開的全國水利電力統計工作會議,所帶會議交流材料便是由我提供素材而經姬老執筆撰寫的。正是這份全國性會議交流材料,為我市水利統計工作和我的統計職業生涯寫下了濃重而又閃光的一頁。沒想到,36年后,年逾古稀的我走進老年藝校,走近好友姬老,深感喜出望外,興奮不已。因為,老友重逢的激動和再續前緣的喜悅,這種雙重情感的疊加,讓我沉浸在“魚歸大海鳥入林”的感覺之中,盡情地享受著晚年生活覓得一個理想歸宿的愉悅和滿足。
參觀書畫展
2013年9月的一天下午,在張建民老師的率領下,我隨書法班學員一道參觀了姬老在他住所舉辦的與其夫人胡淑英聯袂的書畫展。參觀者無不驚呼大飽眼福,并對這一罕見的“夫婦聯展”而贊不絕口。所展姬老的100余件書畫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所展胡老的80多幅布貼畫作品,更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在參觀過程中,姬老且走且停,邊走邊講,如數家珍地介紹了每件展品的內容、形式和特點,為我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書畫課,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印象。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并非書畫本身,而在書畫之外,即在于姬老夫婦二人的志同道合,相扶相助。從中,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能量和生命激情,并愈發明白了一個道理:婚姻的真諦,不在于代表愛情永恒的鉆石戒,也不在于凝固微笑久遠的婚紗照,而是像姬老夫婦這樣相濡以沫,“夫唱婦隨” ,并在這種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環境里享受快樂,頤養天年。因而,參觀過后,我對姬老的身心陽光、夫妻恩愛、家庭和諧,越發心生敬意、慕意。
回望建校史
由姬老親手創辦的滁州老年藝校,始建于2005年9月,歷經了開辦、鞏固和發展的三大階段,走過了“有平坦,有坎坷,亦有曲折,但都承載著無限的欣慰與歡樂”( 姬老語)的崢嶸歲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教學成果和社會效應,受到了廣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歡迎和一致贊譽。據學校建校史記載,一篇篇飽含姬老智慧與力量的文字、一幅幅浸透姬老心血與汗水的圖片,確鑿記錄了學校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記錄著姬老傾心謀創辦、專心求發展的感人事跡。其中,姬老那自籌資金、不拿工資、放棄休假、抱病工作、撰寫教材、編纂文集、應急代課、開辦分校、投身公益等等歷史情節自不必多說,最為可貴的就是,姬老憑借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團結身邊幾位老弟兄,頂住化解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從容應對教學用房持續的困擾,有效地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光輝九年建校史,有力地彰顯了姬老那如佛性格、處事風格和魅力人格。回望九年建校史,我清晰地看到了姬老那至純至美金子般的心和愛老重教的情懷。因而,我對他敬重有加,佩服至極。我敬重他那感人的為心、為人和為事,我佩服他那過人的精力、能力和毅力。
相對于姬老的感人事跡,所擷二三事,難免有掛一漏萬之憾,但對他的德高望重、德藝雙馨足以可見一斑。如今,姬老雖然已經離開我們一周年了,但其德澤猶在,風范永存。
魯迅先生在《華蓋集續編》“空談”中有句名言:“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一段樸實無華的文字,詮釋了一個內涵深邃的哲理。
吾兄吾友吾師姬樹明先生,正是魯迅名言中的一位“埋在活人的心中”的逝者,盡管他已長眠于皖東大地,但這只是他的肉體安放,其英靈歸宿已深深“埋在活人的心中”, 深深埋在眾多的所有敬他愛他思他念他的親朋友好的心中 。(朱世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