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外媒看滁 > 正文

【新華每日電訊】十進小崗

微信截圖_20240220164525

《新華每日電訊》(2024年2月20日8版)

2月1日,“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迎來第七次分紅。行走在田間地頭,到處洋溢著村民們的喜悅之情,一張張熟悉的笑臉,勾起了記者十年來的采訪記憶。

40多年前,這座普通的村莊,因18位農民冒險摁下“紅手印”,搞起了“大包干”,偉大創舉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

40多年間,在“紅手印”感召下,小崗人爭當改革先鋒,不斷開拓創新、勇闖新路,推動村莊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首改革偉大歷程,從“40后”到“60后”,再到“70后”“80后”“90后”……一代代新華社記者來到小崗,用腳步丈量發展變遷,感悟這里的喜與憂,早已與小崗結下不解之緣。

我們從采訪本中,選取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具有代表性的十次到訪小崗經歷,以此記錄小崗人始終未停的改革步伐,見證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的振興力量。

攥緊“紅本本”

2015年7月8日,對許多小崗人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安徽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首批頒證啟動儀式在小崗舉行。多位村民領到了夢寐以求的“紅本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先前的些許擔憂煙消云散。

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農村土地制度不斷改革和深化的歷史。

我們在啟動儀式現場采訪了解到,過去對承包地主要是按照合同進行管理,存在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導致土地流轉和鄰里之間容易發生糾紛,這使許多農民心里不夠踏實,總擔心土地流轉出去后權益無法保障。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就是要打消農民的顧慮。

在啟動儀式現場,村民們攥緊手里紅彤彤的證書,個個笑逐顏開,爭相討論著未來的打算。村民周黨之指著新發的“紅本本”說:“有了它,我就知道了自家承包地的‘家底’:4塊承包地共2.35畝,每塊地還有四至邊界,將來流轉出去,我也知道地塊的位置,就像吃了‘定心丸’。”

談起這項改革試點,“大包干”帶頭人關友江深有感觸地說,只有傾聽農民的呼聲,才能充滿生命力。“領證后,地塊面積準了、四至清了,農民也放心了,戶戶之間沒皮扯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隨著時間推移,這項改革試點給億萬農民確了實權、頒了“鐵證”。“三農”專家評價:如果說確權登記給農村承包地上了“戶口”,那么頒證則給承包地發了“身份證”,這既穩定了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護農民土地權益,也為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流轉“兩不虧”

時間來到2017年夏天。進入改革大道,穿過刻著“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字樣的門樓,兩旁的農田里,莊稼長勢正好。通村道路是瀝青路面,村委會所在的友誼大道上有三五成群的游客。

臨近中午,沿街的“金昌食府”坐得滿滿當當,“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正在招呼顧客。

看到我們來了,74歲的老嚴放下手中的活,樂呵呵說道:“瞧,我這生意不錯吧!現在土地流轉出去了,我們一家可以騰出手來專心經營農家樂,今年圓桌面又加了。”

農民干起農家樂,地給誰來種?鄉村旅游增收效果咋樣?我們向老嚴拋出了困惑。

猶記得,老嚴挑了挑眉,頗為自豪地給我們算了筆賬:一方面,他把家里的地都流轉出去了,每畝地每年有800元流轉費,加上農家樂的收入,比一家一戶種糧收益強多了。另一方面,土地集中流轉到大戶手里,他們發展現代農業,規模效益也有了。這樣一來,雙方都能增收,“兩頭不吃虧”。

2015年,“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隨后,敢為人先的小崗人開始探索。

老嚴說,當年實行“大包干”,農村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農民生產有積極性,一年過了溫飽線。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民開始轉移到城鎮打工,催生了土地流轉,帶來承包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分離,導致一些農民有“失地”的擔憂。“中央不僅部署土地確權,而且提出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這件事真是辦到農民心坎上了!”

隨著農村改革的持續深化,小崗村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破天荒”分紅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小崗的這一年,可謂大事不斷。新春來臨之際,我們在小崗采訪時“意外”撞見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2月9日下午,大包干紀念館前,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本以為是村民在歡慶小年,抬頭望去,墻上掛著“小崗村集體資產股份經濟合作社2017年度分紅大會”的橫幅,臺下“大包干”帶頭人坐在第一排,手握“紅本本”,等著領分紅。

按照村民們的話說,這不是一場新春慰問,而是小崗村給4288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放“年終獎”。

“每人350元,我家6口人領了2100元。”說起分紅,“大包干”帶頭人嚴立華雖然不太了解它的“誕生”細節,但他知道這又是深化農村改革的結果,村民在發展中受益。

這個“紅本本”,名為“小崗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股權證”。一些小崗人打趣道:真是翻箱倒柜才找出來的,“原本覺著這是個沒啥作用的證,沒成想竟是一本創收‘存折’”。

為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2016年,小崗村開展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試點。經過成立組織、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配置股權,小崗村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并發放股權證,村民從“戶戶包田”實現了對村集體資產的“人人持股”。

當時,合作社將小崗現有經營性資產和無形資產核算作價,以占股49%與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經營,按股比分紅。2017年,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取得較好經營收益,合作社按章程給每位股民進行年度分紅。

從2018年開始,這樣的分紅大會已經連續舉辦了7次,分紅金額實現“六連增”,我們也報道了7次。

連年分紅的背后,是小崗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收入的“雙增”。2023年,小崗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4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同比分別增長9.2%和5.8%。

難忘“好干部”

改革大道上,“沈浩同志舊居”格外顯眼。第一次深入了解這位已經逝世近15年的“時代楷模”,還是基于2018年的一個改革開放40周年報道選題。

記得那次到小崗村原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住過的地方,我們是跟著曾任村委會副主任的“大包干”帶頭人關友江。老關推開木門,思緒一下回到了當年在村里兩人搭班子的時光。沈浩2004年到小崗上任時,小崗村人均收入才2300元,村集體收入非但沒有,還有外債3萬元。

一夜跨過溫飽線,二十年未過富裕坎。

面對小崗之惑,從安徽省財政廳來的沈浩并沒有當“打個旋兒就走”的過客。“一個多月時間,把村里108戶跑了兩遍。”關友江動情道,那真是一個“旋風”。

在小崗采訪,如今仍有許多人能說出沈浩當年開出的“藥方”:開發現代農業、發展旅游業、招商引資發展村級工業。

采訪中,一個個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獨到之處”:在小崗居住了6年的“家”,從未上鎖,隨時等著村民過來“拉呱”;冬天,就穿著村里5塊錢買的老棉鞋;修路時,他天天都在工地上,和村民一起扛水泥、拌砂漿,臟活累活搶著干。

當年,小崗人用摁“紅手印”的方式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在沈浩掛職到期時,小崗人再次摁下“紅手印”,將這位為民服務的好干部又留了三年。

友誼大道的盡頭是小崗逝去的先人和鄉親的墓地。沈浩,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被請入祖墓的“外鄉人”。帶上一瓶老酒,潑灑而下,2018年的春節前夕,一群小崗人以感恩之心在墓前祭奠。

小崗村原黨支部副書記張秀華說,為什么這么多年老百姓還記得他,就因為他幫大家辦了很多好事、實事。

“好干部,長留人心。”是這次采訪給我們留下的最大印象。

種出“大新聞”

北大荒團隊跨過2000多公里,來到小崗,會帶來哪些變化?

2018年9月21日下午,小崗村舉行“小崗村首屆農民豐收節——優質稻米品鑒會”,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首次迎來水稻收獲,吸引了村民們的目光,也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我們采訪一圈才知道:首迎收獲,談何容易。

當時,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流轉500多畝土地。收獲前夕,我們見到了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駐小崗村技術負責人趙明武。這位曬得黝黑的東北漢子,談到這片土地時直搖頭:“我是2017年底來到小崗村的,剛來這里,有種想哭的感覺,土地坡度大,水很難存住,大機械展不開身……”

既來之,則安之。趙明武和同事們卷起袖子、迎難而上,迅速完成土地清理和平整、引水等工程,實施水稻良種篩選、構建物聯網生產供應鏈體系。經過辛勤耕耘,水稻喜獲豐收。

村民們說,這在小崗村可是個“大新聞”!

“大包干”帶頭人嚴立華這樣向我們形容北大荒集團的作業場景:他們打藥用小飛機,原本大伙兒都不認為這“爛地”能種出水稻,沒想到這水稻長得還挺好。

既有寬窄行插秧技術、水稻側深施肥技術,也有風吸式殺蟲燈、配備北斗導航插秧機……近年來,一項項新技術、一臺臺新裝備,在這片土地派上用場。

那次采訪結束后,我們不斷聽到和看到小崗的老鄉們在電話或微信中說,周邊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自告奮勇,成為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的“嘗鮮者”。

“農”字不能丟

2021年,中國“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一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保持定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胸懷“國之大者”?

帶著這個話題,我們1月再訪小崗。曾經摁下“紅手印”時徹夜難眠的小崗人,再次思考:小崗的改革發展跟上時代了沒有?

見到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時,他向我們道出了心中困惑:經過40多年的發展,雖然村莊的面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全國其他“名村”“強村”相比,不管是經濟體量還是產業發展,都有不小的差距。

有的村干部和群眾看別的村發展工業富了,很著急,也想放棄農業大搞工業,說搞農業五年十年都富不起來。棄農從工還是棄農從商?我們在小崗聽到過爭論,甚至聽到過動搖。

小崗村是不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曾經的改革先鋒是不是落到了“后頭”?堅守“農”字會不會被淘汰……成了一段時間以來干部群眾心中的“難題”。

經過反復解放思想大討論,小崗人認識到,穩住農業這個“基本盤”,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始終是小崗村最亮麗的發展“底色”。“如果不搞農業,就不是小崗了。我們要有定力,要把‘農’字寫得大大的。”這次采訪結束時,我們聽到李錦柱語氣中充滿了堅定。

守“農”,既要有決心,也要有恒心。這次在村里采訪,一些別樣故事令我們印象深刻。比如,村里實施高標準農田治理項目時,分地過程中有的村民不理解,村里多方做工作頂住了壓力,完成了任務;曾有人提出大力發展工業,村里最終頂住了壓力,“卡”住了大型工業企業。

這次采訪離開時,我們欣喜地看到,小崗人已經擺脫思想上的困擾,堅定了前行的道路。

大廚“變”大戶

2022年1月,在小崗村采訪期間,一則關于“關大廚”變身“關大戶”的消息,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不少人說,“關大廚”的生意,這兩年冷清了很多,背后的原因何在?

“關大廚”名叫關正艮,是小崗村的一個老廚子。

幾十年來,十里八村的紅白喜事大多都是他當主廚。但如今,當地破除婚事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關大廚”的生計大受影響,干脆轉行包了400多畝地,成了種糧大戶。

婚事宴席不超過6桌,積200分;好人好事,積10分……2020年4月,小崗村制定移風易俗村規民約,成立“美德銀行”,為村民發放善行美德積分“存折”,通過移風易俗、好人好事等項目進行積分,積分可在指定場所兌換生活物品。

小崗村推行的這項做法,直接“影響”了關正艮的生意。

“之前一個月有很多場生意,一場都要擺上幾十桌,實行移風易俗后,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大操大辦的少了,生意也淡了。”接受采訪時,關正艮告訴我們,“從收入上看,原來生意好的時候月收入超過2萬元,現在有時只有幾千元了。”

眼看著生意變淡,關正艮和家人商量后決定,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多種糧、種好糧上。“田埂上有草要除掉”“施肥量要看稻苗深淺”……這兩年,每次見到我們,他都會講講自己的種田“妙招”。

“我好像找到了科學種田的‘秘密’,越干越有勁!”2023年又賺了一筆的關正艮說,“國家這么重視糧食安全,糧食政策好,加上種糧效益不錯,我的種糧信心越來越足”。

三產融合忙

黨的二十大閉幕后不久,我們來到小崗村蹲點采訪鄉村振興新進展。三產融合忙,是此次采訪的最大感受。

采訪期間,黨的二十大代表、小崗村黨委書記周群之正向村民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并商討推進鄉村振興事宜:要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招引更多產業項目、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三產融合搞好了,振興就快了”。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幕幕場景,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一產方面,抓好糧食生產不放松,是小崗村發展的特色之一。不論是完成1.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糧食穩產增產夯實基礎,還是遍布田間的新裝備,或是不斷涌現的“新農人”,增強科技、機械支撐作用,都在擦亮“農”的底色。

與此同時,二產也正跑出“加速度”。在蒸谷米公司,一袋袋“小崗”大米包裝完畢,即將從這里奔向千家萬戶的餐桌;投資約6億元的小崗村春禾智慧農業科技園項目簽約;新鑼食品、凱盛浩豐設施農業等項目正在推進……

令我們驚喜的是,挖掘特色資源,做好農文旅結合文章,小崗村也有“新”看頭。

為了爭創5A級景區,小崗村探索在“硬件”“軟件”上發力,積極打造特色民宿項目。記者看到,項目現場的工人正加緊建設,客房樣板房已裝修完畢。不遠處,一些新的旅游景點已初具雛形,逐步扮靚村莊新面貌。

金融活水來

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前夕,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項目小崗村宿開門迎客。小橋流水、復古禮堂、頗具江淮田園風的民宿院落……這樣的住宿環境對我們這些小崗“常客”來說,還真是別開生面。

小崗村宿如約而至,離不開5300萬元紅色旅游貸的支持。這是鳳陽農商行小崗鄉村振興支行放出的較大一筆貸款。支行行長王帥說,他們2021年來到小崗,當時這家“開到村”的銀行備受關注。

這兩年,王帥和同事們參與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為890戶農戶評級授信;創新開發“鄉村振興貸”,全程服務鄉村產業,到2023年11月底授信3.2億元。

無獨有偶。我們還了解到,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組建流動黨員先鋒隊,深入小崗村了解農戶生產經營、資金需求情況,把惠農政策和惠農服務送到田間地頭,有效破解農戶融資難貴等問題。

2022年,黨的二十大提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機構在小崗村的“試驗”,無疑是可資借鑒的例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撐。”小崗村黨委書記周群之告訴我們,只有深入了解鄉村振興進程中的金融難題,對“癥”下“藥”,才能讓金融服務更加精準。

青春新活力

2023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這年年末,刺骨的風直灌衣領,我們再訪“改革源頭”,看到一群年輕人忙碌在產業振興、鄉村治理一線,釋放出青春新活力。

下午時分,我們看到,“85后”楊偉正在小崗村電商直播基地忙著備品。2023年6月,楊偉和村里的三個年輕人嘗試著把小崗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直播銷售。無論對楊偉,還是對村里其他人,這都是個新鮮事兒。

“直播間里被問的最多的是:這就是那個搞‘大包干’的小崗嗎?這就是書本上的小崗嗎?我們一方面賣農產品,一方面向大家介紹小崗發生的變化。”楊偉自豪地說,直播是講好小崗故事的新方式,他有時會將直播帶向戶外,在藍莓采摘這樣的農事活動中,讓外界看到一個“鮮活”的小崗。

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發現,勇于“嘗鮮”的年輕人越來越多:“80后”徐文庭慕名前來投資興業,搞起了甲魚養殖,溫室內通過自動化投喂裝備精準飼喂;“90后”高宏偉管理著凱盛浩豐智慧農業產業園,應用恒溫恒濕控制、無土栽培等技術,讓高附加值番茄擺上城市貨架;幾名“95”后參與鄉村治理,穩步推進各項改革舉措,真誠地和鄉親們打成一片。

“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小崗、扎根小崗,我們對村里發展充滿信心。”多位大包干“帶頭人”道出了心里話。

十次難忘采訪,十次發展變遷。我們在“改革源頭”關注新時代發展歷程,透視改革帶來的深遠影響。

“改革不停步,振興闖新路!”李錦柱對我們說,在建設農業強國新征程上,小崗村將繼續爭當改革先鋒,以深化農村改革為主線,抓鄉村富民產業和有效治理,努力貢獻更大力量。

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仍在路上,小崗人的探索從未息止,我們的腳步也不會停止……

一次次新成就等著小崗人去創造,一個個新故事等著我們去發現!  

責任編輯:郭新星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加入我們 | 版權聲明 | 手機訪問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傳部主辦 滁州日報社承辦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報社 版權所有
皖網宣備3412015001號 皖ICP備11004325號-1 熱線電話:0550-30226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www.色日本| 天天影视综合网|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麻豆69堂免费视频|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mba| 久久免费区一区二区三波多野|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黑人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三级黄色毛片网站|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91色视频网站| 在线一区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22页| 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 两个人看的视频www在线高清|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爽|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 最近最新2019中文字幕4| 亚洲爱情岛论坛|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最新|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老色鬼欧美精品| 国产清纯白嫩初高生在线观看 | 最好看的2018中文字幕高清的|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第一福利社区导航|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麻豆安全免费网址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