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致富奔小康,關鍵在于充分利用好自身資源稟賦,找準發展路徑,選準產業發展方向。
近年來,明光市自來橋鎮寨山村以特色產業發展為抓手,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位于自來橋鎮北部的寨山村,有耕地2692畝,山場林地18000余畝,大小塘壩9面,自然資源豐富。村“兩委”通過市場調研,因地制宜引導村民開拓市場,發展特色種植。
“近年來,我村圍繞產業興旺,重點就是發展特色產業。只有產業興旺了,大家才能過上好日子。”自來橋鎮寨山村黨總支書記凌剛說,目前,該村已種植艾草300多畝、種植藥材近200畝。
村民王加友,今年57歲,前些年一直在外從醫,有一定的積累。有著多年從醫經驗的他了解到,中藥材市場前景廣闊,于是決定回家鄉創業。回鄉后,王加友與村民張明新共同聯手,投資60多萬元,成立了“明光市新友家庭農場”,從事中藥材種植。
去年,他們在寨山村流轉土地200畝,從亳州引進白芍、丹參、紫菀、玄參等名貴中藥材品種進行種植,并與藥材客商簽訂供銷合同,采取訂單種植和銷售。在技術管理上,除了自己從網上學習外,他們還從亳州聘請技術專家到田間指導。
掌握了種植技術,又是訂單銷售,解除了產業發展的后顧之憂。目前,已種植各類中藥材180畝,育苗3萬多株。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他們還在中藥材地里套種橡樹3000棵。預計年產值320萬元。
以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增收,在該農場的帶動下,當地村民在這里邊務工,邊學技術。“正常情況下,我們常年用工10多人,遇到采、種、收、除草旺季時,每天要用30多人,每個月人均能掙3600至4000塊錢。”王加友說,自己發展中藥材,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那就是通過增加就業,帶動村民增加收入,共同致富奔小康。
春日的田間,王加友種植的白芍、紫菀等中藥材,長勢良好,放眼望去郁郁蔥蔥,豐收在望。而對于今后的發展,他也有了新的思考。“我們將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通過深加工增加效益,提升產值,讓利益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