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
描繪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錦繡畫卷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我市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林長制創新點建設為載體,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去年,我市還在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會議上作交流發言。
圍繞“聯”,培育經營主體
適度規模經營,是林業高質量發展和注入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我市通過科學體制機制設計和市場研判,推動場村聯營、聯村合作、聯農帶農等經營方式,不斷提高集體林經營的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
場村聯營。我市發揮林場技術優勢,探索“國有林場+集體林”經營模式,提升集體林質量。落實“場村合作”方案4個,帶動集體林經營面積近5萬畝。探索“國有林場+集體林”森林可持續經營新機制,全市場外造林2500余畝。
聯村合作。在明光市張八嶺鎮開展試點,以所屬10個村股份合作社入股成立嶺尚公司,打造鎮級森林資源運營平臺,引導分散林地“存入”平臺,由平臺整合打包成集中連片的林地林木資源包。2024年,平臺收儲集體林地6000畝,待收儲面積23800畝。
聯農帶農。我市探索建立“村集體+企業+農戶”經營模式,推動農戶以林地入股、企業以資金技術入股的方式構建產業聯合體。鳳陽縣白云村開展集體林地收益權量化到戶試點,全省首發《集體林地收益權證》。定遠縣黃圩村采用“專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農戶以林地經營權入股,人均年收入約2萬元。全市累計培育合作社、家庭林場等各類新型林業經營主體1200余家。
圍繞“營”,促進提質增效
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通過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繪就“宜居宜業宜游”生態藍圖。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經營水平。以優結構、提質量、增碳匯、強產業為主攻方向,常態化開展科技強林行動。積極開展薄殼山核桃、麻櫟等鄉土樹種實用技術推廣服務。依托64名省級林業科技特派員、60余名林業技術人員,實施省級林業科研創新(推廣)項目3個,新儲備項目12個。打造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3個,林木良種使用率85%以上。
優化林分結構,提升經營質量。探索全生命周期集體林可持續經營,推廣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經營技術,鼓勵營造復層異齡混交林分。實施省級森林質量提升示范項目,持續加強中幼林撫育和低產低效林改造。全市集體林新造林2.56萬畝,森林撫育20.34萬畝。充分利用林地空間,開展林藥、林菌、林禽等集體林復合經營43萬畝。
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經營效益。結合綠美江淮行動和滁州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建設,試點集體林托管經營,推進“小山變大山”,構建“農戶為基礎、合作社為紐帶、林企為龍頭、林場為支撐”現代林業產業化聯合體。布局麻櫟全產業鏈,形成菊花炭、食用菌等八大產業,培育國家及省級林業龍頭企業12家,受益林農超過10萬人。聚力做強薄殼山核桃產業,栽培面積20.7萬畝,年產果量2200余噸,綜合產值達24.54億元。支持明光林業生物經濟產業園發展,安徽炭元、銀蝎科技、國環生物質等10余家企業入駐園區。
圍繞“融”,創新綠色金融
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市積極推動金融資本向林業領域傾斜,為“兩山”轉化開辟新路徑,讓更多林農依托生態資源端上“綠飯碗”、吃上“生態飯”。
用足國儲林融資。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打通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通道。市林投公司與天長市合作,融資2000萬元啟動1800畝集體林收儲工作。全椒縣孤山國有林場流轉村集體土地803畝發展薄殼山核桃,國儲林項目建設后,轉至全椒森園公司,每年村集體增加收入35.3萬元。全市國儲林融資到位資金5.88億元,近50%轉化為群眾勞務性收入。
用活碳匯林融資。以我市開展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為契機,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探索碳匯抵押貸款等綠色金融產品。發放“碳票生態貸”100萬元,與國元保險簽訂林業碳匯期權價值保險。推進皇甫山國有林場省級森林碳匯試點建設,申請首批省級林業碳票。
用好集體林融資。加大“政銀擔企”合作力度,探索建立以集體林權收儲擔保為基礎的林業金融機制,大力推廣“五綠興林·勸耕貸”和“皖林郵貸通”林權融資業務,加快推進林權收儲擔保、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全市新增林權抵押貸款1.59億元,貸款余額3.78億元。全椒縣開展碧根果“一棵樹”專項貸,納入“4321”新型政銀擔模式,貸款7815萬元。
眼下,我市正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更多制度創新,不斷激發內生動力、提升經營水平、提高森林質量,努力在落實產權制度、完善經營制度和綠色產業發展上先行先試,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