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部地區“百強縣”、全省“十強縣”、省內季度“賽馬”連續四季度位列前三……諸多榮譽加身的天長,在奮進新時代的進程中,始終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立足天長之“長”,堅持揚我所“長”,聚焦“強富美”,決勝“113”,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新天長——
天長:善借“長”風,向新而行,向海而興
天長,別稱千秋大地,南臨長江,北枕淮河,東臨高郵湖。翻開地圖,不難發現,天長猶如“拳頭”一般嵌入江蘇,這一獨特的地理特征既點出了天長先天區位優勢所在,也勾勒出天長發展亙久不變的脈絡所向。
目標向東,搶抓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機遇,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天長始終不猶豫、不觀望,主動出擊、敢于作為,善借“長”風,向新而行,向海而興,以實干業績在長三角、在全省與強的賽、與快的比。正如天長市委書記賀家平、市長杜永冰在今年致新春賀詞時所述: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論環境多復雜,我們加快發展的決心決不動搖;不論困難有多大,我們爭先進位的目標決不改變;不論任務多繁重,我們富民優先的導向決不偏移。拿出“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以“坐不住”的危機感、“等不得”的緊迫感和“慢不得”的責任感,奮力在全國百強進位次、長三角爭一流、江蘇周邊比高低,努力開創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天長建設新局面。
園林城市 宜居宜游 張秋生攝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行走千秋大地,從鄉鎮街道到工業園區,從田間地頭到廠礦車間,目之所及仍是一派繁忙景象,處處可感干事創業謀發展的“熱度”與“激情”。
今年以來,天長堅決貫徹落實滁州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全力拼經濟、拼項目、拼投資,打好強信心、穩經濟、促發展組合拳,穩中向好態勢更加鞏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始終爭創一流、走在前列。
■立足天長之“長”,靶向發力“實體經濟”,將區位優勢“變身”發展勝勢
環顧天長,高郵、儀征、六合、盱眙、金湖等一圈江蘇縣域環繞,沒有明顯的資源優勢、沒有大城市的輻射帶動。
破局的關鍵,始終無法繞開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
“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工業強市戰略,拼工業,打好全面振興總體戰。”正如今年2月20日,天長市工業經濟、“雙招雙引” 暨創優營商環境推進大會上,天長市委書記賀家平所說,天長當全速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沖刺“113”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系列數據也足以讓人們感受到天長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這份家底的雄厚:截至11月底,天長市共有民營企業2.7萬家,培育上市公司2家、百億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30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97家。僅2022年一年,天長市新增私營企業3755戶、個體戶9550戶,經營主體總數達8.9萬戶。
天長之“長”,“長”在哪?
既在于天長毗鄰江蘇,以良好區位不斷打造開放發展新高地,借船出海、向海而興;更在于近水樓臺先得月,“追風”民營經濟發展風口,持續掀起了創新創業的全面熱潮。
項目越來越多,企業不斷壯大,做足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文章,天長產業發展基礎也就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新形勢要有新對策,新挑戰要有新思維。天長找準自身“長板”,做強長板,努力讓優勢“常青”。
1974年以800元啟動資金創辦的鄉鎮企業天康集團,從最初生產小農具,到五金機械,再到后來的儀器儀表,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現已成為國內溫度儀表最大的生產商,占據全國細分領域市場的35%。
如今,天康集團儀表產業已從生產單一的溫度儀表發展到生產溫度、壓力、物位、流量、DCS等五大系列儀表產品。
作為天長起步最早的產業儀器儀表,從天康集團發展的歷程小中窺大,可以透視這一產業發展的全貌。
放大“存量”優勢,天長深度挖潛、擴能,充分釋放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做優做強儀器儀表產業。
天長市出臺《關于扶持儀表電纜產業做優做強的若干政策》等專項政策,從全面開花向推動產業集群集聚轉變;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施策、一企一策轉變;從鼓勵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向鼓勵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市場升級等高質量發展轉變。市財政每年投入儀器儀表產業扶持資金近1000萬元,帶動社會資本投資近1億元。
截至目前,天長市智能儀器儀表企業突破450家,其中規上企業76家,高新技術企業62家,建成了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作為天長工業經濟首位產業的儀器儀表產業,已形成了以天康集團為龍頭、滁州高新區為基地的產業集群。今年1月,天長儀器儀表產業入圍工信部首批100家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2月,被科技部確定為智能測控裝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做強長板,尤需發揮“長”處。
“重點扶持儀表線纜、新能源、合金材料三大主導產業,著力培育綠色食品、醫藥醫療用品及器械、電子信息三大潛力產業,構建‘3+3’產業體系。”天長市經濟協作中心副主任盧蕩告訴記者,天長正圍繞優勢產業,全力開展延鏈、補鏈、強鏈,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力爭“十四五”期間三大主導產業分別達到超千億元、近千億元、超500億元的規模,三大潛力產業產值均超300億元。
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南京大學)合作,對天長三大主導產業和三大潛力產業進行深入調研,編制6個產業發展報告,明確“雙招雙引”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
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緊盯產業轉移重點地區,天長市主要領導今年以來多次赴蘇浙滬等長三角重點區域對接重要客商、重大項目,做到項目對接高頻高效、洽談跟進及時精準,著力招引一批關聯度高、貢獻值大的高質量項目。
緊扣天長“3+3”產業體系,繪制產業鏈圖譜。今年以來,邀請多家食品產業頭部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參加圓桌會議,共同為天長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把脈會診、擘畫藍圖。
一位市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專班,在這一工作機制推進下,今年以來,天長成功落地安徽超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安徽鑫鉑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再生鋁等4個50億元項目。
發力長三角,攻堅一體化。天長既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大文章,又加速推進平臺空間等建設,以“海納百川”的開放姿態靠上去、接上去、融進去。
滁州高新區新增拓展空間18平方公里,為大項目入駐提供了承載空間;金牛湖新區的高教、科創等板塊初具規模,起步區面積17平方公里、入駐項目26個;天長科創園已簽約企業20家,其中獨角獸企業1家、瞪羚企業3家……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更廣闊的“雙招雙引”競賽場上,顯著的招引成效數據更見證了天長“雙招雙引”的“累累碩果”。1至10月份,天長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2個,其中,5至10億元項目6個,10至30億元項目7個,30億元以上項目4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6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9個;新投產億元以上項目38個,累計到位資金58.2億元;境內省外到位資金158.08億元。
新簽約項目數、新開工項目數、大項目數均居滁州第一,以源源不斷的項目建設厚植一個區域高質量發展后勁,這也就從一個側面讓我們看到了天長發展的勃發勝勢。
■聚焦環境之“變”,精準創優“營商環境”,以投資“洼地”崛起產業“高地”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
天長之“長”,“長”在區位,以優勢區位吸引人才、招引資本、落地項目,關鍵仍落腳在環境。
環境“優”不“優”,并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口號,它體現在企業家口口相傳的口碑里,蘊含在一項項流程的簡化過程中,更折射在“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辦事效率上。
20年前,今麥郎集團初到天長市汊澗鎮,第一間工廠正式投產時,企業賬戶上突然多了一筆款項,原來是天長市通過“免申即享”的方式,兌現了招商時向企業允諾的政策獎補,這令企業十分感動。
這是在天長廣為流傳的一則“營商”小故事,暖心的過程換來的是故事有了更暖心的續集。
看中天長、選擇天長、看重天長,今麥郎集團的不斷“加碼”天長,使其成為集團本部以外產業體系最全、面積最大的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涵蓋面品、飲品等在內的多個項目。
而“今麥郎”扎根天長的發展故事,還跳出了“今麥郎”之外。龍頭帶動之下,生產方便面碗及瓶裝水蓋的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紛至沓來,上演了一出引來一個、帶動一群、鏈成一圈的產業集聚發展大戲。
在“營商”中“贏商”,以商招商、以口碑引商,已成為天長市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
“我們始終堅持設身處地為企業著想、為企業服務。”天長市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俞登桃表示,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實到項目建設、企業開辦、服務群眾的各環節、全過程,讓創新創造活力在千秋大地競相迸發、充分涌流。
普力斯特測控技術(天長)有限公司創始人牟恒是一名“海歸”,也是天長市政府通過“雙招雙引”引進的高層次人才。
2020年3月,一次儀表行業會議上,天長一位儀表銷售員認識了牟恒,得知他從事壓力傳感器芯片的研發與設計,被其學識和才能打動,遂將這一信息反饋給了天長市相關職能部門。
延伸產業鏈條,提高儀器儀表產品高端化、智能化水平,離不開優秀人才的智力支撐。對這一信息,天長市相關職能部門“如獲至寶”,領導帶隊立即行動,登門拜訪、邀請考察,以“咬定青山”之勁促成雙方于當年6月正式簽約。
簽約是完成人才和項目落戶的第一關,留得住人才、發展好項目,還需要持續精準的服務保障。
從標準化廠房入手,依托“保姆式服務”,力促該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了3個月,企業引進全套德國自動化生產線,打造高效的智能制造無人工廠,產品量產后第一年就升為規上企業。
牟恒的創業方向是工業傳感器,目前,量大面廣的傳感器產品,往往都被國外品牌所把控。所以,要想在競爭中求得生存發展,決不能依靠企業單打獨斗。為此,天長市積極“牽線搭橋”,讓牟恒帶領創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作研發,將工業傳感器裝配上無線通訊技術,借助物聯網突破“卡脖子”技術。
尊重每一位創業者,禮遇每一位奮斗者,天長竭力營造“近悅遠來”的“營商”生態,推動的是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在牟恒的帶動下,已有3位教授、博士生導師,5位博士和16位碩士來天長安家興業,3家中德合資企業落戶滁州高新區。
想企業之所想、想企業之將想、想企業之未想,推動助企惠企有溫度、企業發展有速度。
天長依托省為企服務平臺、“皖事通”平臺“我要留言”窗口、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營商環境監督分線”話務端、“滁州市企業服務直通車”平臺等方式“7×24小時”全天候受理企業訴求,涉及需要滁州市級層面解決的問題,由天長市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做好對接銜接;天長市本級為企服務部門自行受理問題,3個工作日形成解決路徑,7個工作日出具辦理結果。
意見自下而上收集,問題當深入一線調研。天長推深做實領導干部“進企業、解難題、優服務”活動。
市級領導及各市直單位負責人分成63個組分組遍訪全市673家規上企業,鎮街、滁州高新區聯系包保規下企業、為企服務平臺企業(項目)。今年以來,全市上下遍訪企業3968家次,在走訪中解決問題102個。
天長市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則通過微信工作群線上提醒通報,線下包片分組現場督察,季度營商環境調度會調度工作等方式,推進應辦未辦、辦理不徹底、久拖不決等問題解決,并適時提請市作風辦、市政府督查室督查督辦。建立企業訴求辦理滿意度清單,限時反饋、及時回訪,不斷提升企業滿意度和獲得感。今年以來,通過各個渠道收集到的問題全部閉環解決,辦結率和滿意率雙100%。
“為搶占‘新三樣’產業發展風口,我們亟需建設企業技術中心,但用地保障有制約。”華林磁電總經理沈宏江說,當天反饋,下午就接到聯系電話,第二天就有人上門對接,目前已協調解決。“這樣的環境,怎會不向創業的朋友推薦呢?”
信息顯示,前三季度為企服務考核,天長位列滁州各縣(市、區)第一。省內對標先進、省外對標蘇州,天長正持續擦亮“亭滿意·天一流”營商環境服務品牌,全力打造要素聚集的“磁場”、企業發展的“沃土”、投資興業的“高地”。
■錨定創新之“舵”,全力匯聚“創新因子”,讓科創“關鍵變量”激活發展“最大增量”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從民營經濟“起步”到縣域經濟“崛起”,在天長這片創新的沃土,創新的基因早已融入人們的血脈。
今年8月3日,一場特殊的節日在天長拉開帷幕,安徽“雙創匯”走進天長專場暨天長市第31屆人才科技節舉辦。追根溯源,這一人才科技節在天長肇始于1991年,每年舉辦,30多年,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如今,人才科技節已成為天長集聚創新資源、引進創新人才、轉化創新成果、搭建創新平臺的一項大型活動和載體。
以“節”觀“市”,不難發現,科技創新也成為天長高質量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
“堅持把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奮力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舉全市之力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正如今年8月23日到24日,市黨政代表團先后赴浙江湖州、上海楊浦區和徐匯區學習考察后,天長市委書記賀家平接收記者采訪時這樣所說。
“今年以來,我們緊緊圍繞創建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工作部署,始終突出企業創新地位,持續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持續完善健全創新生態。”天長市科技局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趙林君說,重點構建創新生態、培育創新主體、打造創新平臺、招引創新人才、探索創新機制。
緊扣國家創新型縣建設目標,出臺《天長市建設國家級創新型縣(市)三年行動方案》《關于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十條政策(試行)》,修訂《天長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每年為300余家科技型企業兌現各級科技創新獎補政策資金5000萬元,兌現研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和高企所得稅降低減免政策近2億元。
全力培育創新主體。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堅持分層培育創新主體,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79家,今年通過省級申報備案141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229家,總數達到417家。抓實規上企業創新活動全覆蓋行動,扶持企業積極申報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省級研發平臺,成功認定8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安徽埃克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安徽天康集團科技成果“高性能溫度傳感器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項目獲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創新驅動,平臺作用不可或缺。天長圍繞“3+3”產業鏈,逐步建立“一產業一研究院”“一產業一研究團隊”創新體系。搭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園區”創新生態系統,建成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國家級、4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現入駐科技型中小企業300余家,孵化畢業200多家。
如何引進高校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產業科技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題”的“四題”模式在天長從探索走向成型,并被刊發在中央改革辦《改革情況交流》上。2018年至今,共促成160多項校地、校企合作,幫助企業解決日常“小問題”1000多個。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天長堅持以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為方向,以科技創新為關鍵,以人才資源為根本,在求“新”求“質”中廣泛集聚創新人才。
今年,天長成功舉辦第五屆“貞儀杯”雙創大賽,累計報名118個項目,晉級總決賽12個,項目涵蓋智能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領域,項目申報人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歷,58%的申報人擁有副高及以上職稱或省級、市級人才稱號等。
同時,緊盯創新人才,精準發力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雙招雙引”工作,來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大學大院大所的高層次人才團隊在天長創辦、領辦企業。
今日天長,創成全省首批創新型縣(市),獲批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連續9年位居全國創新百強,今年5月份獲批創建第二批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因創新而變的天長,正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科創生機,催生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記者手記:
穿過歷史厚重的崇本門,走進物阜民康的千秋城。
打開天長這座美麗富饒的皖東名城,可以有許許多多截然不同的方式,比如說意境雋永的天官畫。對于天長市民來說,廣泛用于居家懸掛、新居落成、門市開張等重要場合的天官畫,都表達著一個共同主題:那就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現如今,畫上的美好愿景早已變成現實圖景。
我們用雙腳去丈量,天長青春勃發的脈動和新景。“兩航三高三鐵”交通網絡的構建,通用航空機場的開工,宿揚高速、滁天高速的通車。行之所至,皆是坦途,在17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筑就城鄉高質量發展的堅實骨架。
我們用雙眼去觀察,天長變化發展的月異與日新。一個個美麗新村,人在景中走;一座座精致公園,畫由景中生;一棟棟溫馨樓房,人們生活幸福;一間間智能車間,大家努力工作。目光所及,是60多萬天長人民共享和諧盛世的優美畫卷。
我們用雙耳去傾聽,天長拔節生長的韻律和跫音。當第一縷陽光灑向高郵湖畔,一聲鳥鳴打破整夜的靜謐,環衛工人用掃帚叫醒整座小城。田間現代農機的轟鳴聲,寫字樓里噼啪作響的鍵盤聲,工地上鋼筋電鉆的撞擊聲。耳之所聞,是城鄉協調發展的“交響曲”。
我們用內心去感受,天長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和偉大精神。縣域經濟亮點紛呈,城鄉面貌華麗嬗變,民生事業蒸蒸日上,特別是那些匯集能量、積聚后勁的重點項目,正撐起新一輪經濟社會跨越趕超的硬脊梁。一個個、一件件、一樁樁,心之所向,是不斷刷新著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崇本門下,懷古幽思,歷史、現實和未來交相輝映。吳頭楚尾,面江枕湖,對于天長來說,過去仍未走遠,未來無限可能。
天長,這座詩意靈動、夢想飛揚的城市,這座善于汲古潤今、敢于守正創新的城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一路承壓前行、一路追趕奮進、一路砥礪前行,櫛風沐雨鑄就輝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