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濟報》(2023年11月27日A1版)
本報訊 入冬后,一場冬霜催紅了滿湖池杉,位于來安縣雷官鎮的安徽池杉湖國家級濕地公園也迎來了一年中最佳的觀鳥期。白頭鶴、東方白鸛、白琵鷺、小天鵝等數萬只候鳥齊聚這里,它們時而在枝頭悠然嬉戲,時而振翅高飛,時而追逐水面,上演著盛大的聚會。趕著鳥兒們的盛會,11月25日,以“生態濕地,和美來安”為主題的2023中國·安徽第七屆池杉湖觀鳥周暨第三屆來安文化藝術節如約而至。
置身于公園內,目之所及,入眼斑斕;耳之所聞,百鳥爭鳴。五顏六色的鳥兒或站立枝頭,或群起盤旋,攝影愛好者們紛紛架起長槍短炮,按動快門,用鏡頭捕捉鳥兒們翩躚的身影。三五成群的游客則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杉影,一邊在非遺、美食、草地音樂趴、傳統服飾體驗、民俗小游戲等打卡點前參與體驗特色活動。
池杉湖國家級濕地公園位于蘇皖交界處,濕地面積5600畝,擁有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的池杉林。公園的前身是40多年前為了涵養水源、防洪固壩而在雷官鎮黃大圩村人工栽種的一片水生池杉林。2004年以來,來安通過“退漁退耕還濕”等生態修復工程,對整個園區實施生態性修復和保護性開發,并將濕地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區、修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宣教展示區及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域。江蘇省也積極編制池杉湖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和南京市濕地保護規劃,依托專業技術團隊,把保護濕地和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放在濕地公園建設管理工作首位,開展濕地修復、可持續利用、綜合治理。在蘇皖兩省的共同努力下,池杉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每年吸引上百種、十萬多只鳥兒來此聚集。
為更好地保護好這處原生態林地,來安縣和六合區兩地政府協同推進、融合發展,建立皖蘇兩省跨界溝通協調機制,2019年6月,兩地政府與企業共同簽訂了“構建跨界合作共同體協議”,在基礎設施、生態共保等12個方面進行合作,主動溝通協商,凝聚“濕地共建、生態共享”共識,將濕地作為一個整體板塊打造。兩地在池杉湖舉辦“中國荷花展和觀鳥周”,共建“生態智能監控保護網絡”,舉辦各類論壇、文化交流38次,組織兩地10多家高校院所組建科研技術聯盟,為池杉湖生態保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在今年的觀鳥周上,來安縣與六合區簽訂“省際文旅一體化發展框架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本著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在公共文化服務、文旅融合發展、旅游品牌建設等方面結成長期共同發展聯盟,建立工作交流渠道,共享文旅公共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大文旅市場監管合作,努力實現資源共享、游客互送、區域聯動,以獲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我們致力于以更加包容、開放、發展的思路共同融合發展,走出一條護林護濕和護魚護鳥并舉、生態建設與旅游增收共贏的和諧發展之路。”來安縣文化與旅游局局長張漢奎介紹,兩地將繼續致力于打破區域和行政壁壘,共同探索省際毗鄰區生態保護和開發新路徑。(苗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