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后,全椒縣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如峰連日都在稻蝦塘里忙活:“這一批蝦苗是去年底才投放的,現在有不少個頭達到4錢,符合上市標準了。”
近年來,全椒縣稻蝦連作的種養模式,已經由最初利用閑置資源增加稻田效益的副產業,轉變為加快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優勢和主導產業。目前,全縣“稻蝦共作”面積發展超過30萬畝。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在2020年中國龍蝦產業發展大會被評為全國十強養殖企業,擁有會員500戶以上,發展“稻蝦共作”2.5萬畝。
作為全椒縣龍蝦產業協會會長,王如峰有40多年的水產養殖技術和經驗,養殖小龍蝦也有近20年。經過多年摸索,他總結出的稻蝦連作種養“369”模式,在全椒形成良好產業成效。
“就是3月份到6月上旬完成一個小龍蝦的收獲效益,從6月中下旬到9月份完成一次水稻的收獲效益。重點就是‘七個早’,水稻要早收割、早上水,龍蝦種早發育、到來年春上早脫尾、早長大、早上市、早見效益。”王如峰介紹,只要卡準時間節點,做到“七個早”,可以最大程度保障稻田養蝦、稻蝦連作的雙份效益。
據介紹,按照往年慣例,全椒當地的小龍蝦會在3月中下旬左右上市。這段時間,養殖戶還要做好肥水、改底、投喂等準備工作,為小龍蝦提供充足的營養和適宜的環境。“要把水質調好,跟上投喂。等氣溫上來,稻茬、秸稈就腐爛了,這時候要做好改底。幾個環節全部做到位,成蝦早上市,養殖戶就可以有更好的效益。”王如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