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彭園園)探索實施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改革、開展長江支線運輸航線共艙管理新模式、辦理我省首筆第三方擔保方式辦理的套期保值業務……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一個個制度創新成果在安徽自貿試驗區誕生。緊緊圍繞主導產業開展首創性、差異性改革創新,重點在貿易便利、金融開放、科技產業等領域開展探索突破,今年1月至10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共形成60項制度創新成果。
在貿易便利化領域,合肥片區打造跨境電商全流程數據共享模式,提升跨境電商出口中轉效率,節約中轉時間24小時、年節約資金成本約500萬元。蕪湖片區推動貿易智慧化數字化應用,“蕪湖智慧港口建設”案例入選中央網信辦2022年度數字科技企業雙化協同典型案例。蚌埠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納入2022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在金融開放創新領域,合肥獲批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探索開展“雙保貸”、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等試點。蕪湖片區落地全省首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總規模4億元人民幣。在“科創+產業”融合領域,積極推進安徽自貿試驗區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建設,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合肥片區出臺“雙自十條”支持政策。
此外,我省在3個自貿片區以外的13個省轄市設立聯動創新區,實施支持聯動創新區建設十項舉措。各聯動創新區積極復制推廣全國和省級改革試點經驗,成效明顯,部分復制率超過80%。結合實際不斷開展創新探索,形成了出境竹木草制品檢疫監管、林業碳匯模式、散裝出口瀝青產地檢驗模式等一批制度創新案例。
兩年多來,安徽自貿試驗區開放高地的帶動力進一步增強。今年1月至10月,安徽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實現進出口1560.3億元,同比增長29.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8.6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FDI)6.15億美元;新增注冊企業12823家,同比增長3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2.9個百分點。安徽自貿試驗區貢獻了全省25%的進出口、32.9%的利用外資、3.9%的新增注冊企業。1月至10月,全區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38個,協議引資額245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