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合肥9月7日電(胡雨松)以不到安徽省0.1%的面積,貢獻了全省約25%進出口、33%的實際使用外資、4%的新增市場主體、7%的稅收;累計形成162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21項為全國首創,提前兩年基本完成112項試點任務……
今年是中國自貿試驗區設立十周年,也是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以下簡稱為“安徽自貿試驗區”)揭牌運行三周年。9月7日下午,安徽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安徽自貿試驗區三年來的建設成績進行介紹。
“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內貿易投資更加便利,開放通道更加暢通,金融支持更加有力。”安徽省商務廳廳長、省自貿辦主任方旭介紹,今年1-7月自貿試驗區實現出口849.2億元、同比增長18.5%,帶動安徽省出口總量和增幅均歷史性躍居全國第9。
經過三年多的建設,自貿試驗區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率先開展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創新,全國首創產業化經費股權投資改革試點,深化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改革,產業化經費投資超過8000萬元,帶動引進社會資本投資近20億元,孵化企業170家。
近年來,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成為安徽省著力發展的重點領域。安徽自貿試驗區圍繞主導產業需求,圍繞集成電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4個產業,推出76項創新舉措,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汽車“首位產業”,著力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等未來產業。數據顯示,全球10%筆記本電腦、全國20%的自主品牌汽車整車出口、全國65%智能語音產值都來自安徽自貿試驗區。
“通過開展行政審批‘極簡化’試點,試驗區可以做到同類事項平均承諾辦理時限全國最短。”方旭介紹,通過流程優化、制度創新,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在自貿區落地,用一份“信用報告”代替多張上市“合規證明”,全國首創企業開辦涉稅業務“一網集成”,全面落實“證照分離”改革,探索推出企業開辦“一業一證一碼”“證照并銷”等市場準入、準營、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安徽自貿試驗區正成為營商新高地。
據了解,下一步,安徽自貿試驗區將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聚力建設“七個強省”,以高標準高質量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加快打造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更好發揮引領安徽省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