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縣開展小龍蝦早秋苗繁殖項目,錯峰上市提升經濟效益
大棚養蝦探索創新致富路
1月28日,在全椒縣銀花家庭農場,蝦農展示剛剛捕撈的小龍蝦。特約攝影沈 果攝
“春節前后,大棚龍蝦就能上市了,不但價格比旺季貴,而且實現了一田兩季收成,經濟效益實現了翻番。”在全椒縣十字鎮白子村有著“龍蝦姐姐”之稱的張銀花,倒出一籠小龍蝦,指著紅殼的小龍蝦告訴記者:“這種就可以上市了,其它的再蛻一層殼也能上市了,這時候的蝦肉質鮮美、口感Q彈,味道絕對好!”看著豐收在即的龍蝦,她的心里美滋滋的。這是她與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合作開展的早秋苗繁殖項目,是首次嘗試大棚養殖龍蝦,也是全椒縣早秋苗繁殖項目首個“吃螃蟹”的人。
1月27日上午8點50分,記者來到張銀花所在全椒銀花家庭農場龍蝦養殖大棚里,棚內霧氣蒙蒙,體感溫度舒適,立在大棚一側的電子顯示表上顯示:溫度15.1℃、水溫14.8℃、濕度95%。隨著時間的推移,溫濕度還在不停地變化。
因為是淡季,銀花家庭農場內沒有工人工作,而每天投喂食物、觀察長勢等工作,就是張銀花和她愛人的必修課。“喂的都是黃豆、豆漿,養出來的龍蝦肉質細膩鮮嫩。”張銀花說,我們選擇的蝦苗是江蘇現代農業(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引進的SPF克氏原螯蝦苗種,是無菌龍蝦,對水質、食物等要求較高。而嘗試的早秋苗繁殖項目一畝收成在300多斤,相比夏季龍蝦要早上市一到兩個月,通過錯峰上市的方式,正好趕上春節檔期,銷售價格翻番,經濟利潤可觀。面對記者價格高是否有銷路的質疑,張銀花笑著說:“不愁賣的,已經有南京、合肥等周邊城市供應商來訂貨了,就怕到時候供不應求。”
提到小龍蝦養殖,張銀花可謂半路出家,對于養蝦養殖技術,曾經是“門外漢”,現在已是行家里手。2013年常年在北京從事外貿生意的她和丈夫,因為種種原因回到老家全椒,機緣巧合之下決定轉行從事小龍蝦養殖。一不懂技術,二沒有市場,再加上天災,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出現虧損。開弓沒有回頭箭。張銀花夫妻倆決定繼續將養龍蝦事業進行到底。短短幾年里,在經歷過龍蝦銷售的鼎盛期、低谷期之后,張銀花發現要想提高效益,必須以提高龍蝦品質為根本,在延伸產業鏈、錯峰銷售時間上下功夫。
2020年,她在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指導下,合作開展了早秋苗繁殖項目,建設了5個大棚,實驗性地養殖大棚小龍蝦。大棚養殖讓原本一年一季的養殖方式變成了一年兩季,不僅節約了資源,而且還增加了效益。“今年只是一次試水,養殖成功后,我們會繼續擴大大棚養殖規模。”在張銀花眼里,想讓農業更科學、高效,真正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必須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向二產、三產延伸自己的產業鏈。
作為全國淡水蝦蟹產業“養殖能手”的張銀花,在百子銀花蝦田大米、小龍蝦連續三年獲得國際漁業博覽會金獎的基礎上,敢闖敢試、大膽創新,去年在稻蝦共作的基礎上和全椒一家企業共同研制生產了龍蝦米線,做到訂單生產,取得良好收益。作為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的她,有著更大的夢想,“在我農場里就業的3名貧困戶已經實現脫貧了,怎樣讓貧困戶、村民共同富起來成了我最大的愿望。”待大棚養殖技術成熟后,她會帶領更多村民共同參與養殖,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