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遠縣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有這樣一位“新農人”。他長于農村,不忘農村,扎根農村沃土,在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智慧和汗水,帶領鄉親們走出一片新天地。他就是定遠縣綠色親情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支部書記謝發清。
燕子歸巢新風吹
1990年,高中畢業的謝發清選擇外出務工,后來因工作的工廠拆遷,謝發清萌發了返鄉創業的念頭,于是毅然回到家鄉創業。
萬事開頭難,剛回到蔣集老家時,謝發清投資養殖并不順利,先期投資的3萬多元全都打了水漂。在認真分析了失敗原因后,謝發清自費到安農大畜牧系學習深造,潛心學習畜牧、水產養殖技術。返鄉不到一年,他的養殖場就成功出欄肥豬120頭,盈利1.5萬元。
看到農村大量土地被閑置,頭腦靈活的謝發清先后與153位農民簽訂了土地轉包合同,在閑置荒蕪的土地上種植莊稼130多畝,造林300畝,成為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養殖大戶。2008年,謝發清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定遠縣親情綠色農業綜合養殖有限責任公司。
依托流轉的土地,謝發清積極發展“林下養雞”,帶動380多戶合作社社員從事商品雞養殖,全鎮發展“林下養殖”4500多畝,并注冊“綠色親情”商品雞商標。
2011年初,謝發清又擴建4個養豬場,建立起發酵床養豬、水面養殖、水下養魚、林下養雞等立體型綠色環保綜合養殖系統。“皖農”牌農產品系列被注冊為安全綠色農產品,產品遠銷江浙和合肥等地。
“創先爭優”花滿園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謝發清深感單打獨斗的不易,他的目標是成立一個代表養殖戶心聲的黨組織,充分利用黨支部把養殖戶凝聚到一起,帶動群眾致富。
在謝發清的努力下,2010年,定遠縣蔣集鎮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定遠縣第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相繼成立。黨支部成立后,謝發清把開展“雙培雙帶”和創先爭優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組織有養殖特長的黨員相互交流,積極為社員和群眾傳授信息和技術,提高群眾養殖水平,帶動群眾共同致富。
在支部和支部黨員的帶動下,致富“雪球”越滾越大。目前,合作社旗下現擁有蔣集養豬協會、冠南養豬合作社、親情綠色農業綜合養殖有限公司等多家專業合作社,擁有會員1300人,帶動農戶2000多戶從事養殖業。合作社成立當年,全鎮出欄商品豬45000頭、土雞60余萬只,建設葡萄園160畝等。
目前,蔣集鎮專業合作社正在謝發清的帶領下,以黨支部為核心,積極開展創先爭優,全力打造省城合肥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魚蔞子”“肉案子”等“五子”基地。
春風化雨潤桑梓
一件件實事、一樁樁成就,讓謝發清的名字越來越被大家熟知。他也先后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但謝發清始終把榮譽看得很淡,卻把群眾看得很重,一心想著為村里多做點實事。
為了帶動當地村民致富,助力鄉村振興,親情養殖公司還同蔣集社區簽訂村企聯建協議,先后吸納了38名貧困戶就業,幫扶了126名貧困戶脫貧,帶動23名貧困戶發展了種養業,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
2021年,隨著江巷水庫落閘蓄水,位于蔣集鎮清流河支流寧廟河的水位抬高,導致原有一座橋梁低于水面,河東岸的2600戶村民出行困難。在了解這一情況后,謝發清主動聯系蔣集鎮相關部門,建議蔣集鎮修建臨時浮橋。同時,謝發清又積極主動同江巷水庫建設局領導聯系,建議重新修建新橋。如今新橋已建設完成并正式通車,徹底解決了河東19個村民組出行難的問題,東岸的村民都稱之為“連心橋”,寓意為政府與百姓心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