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用工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不足問題,始終是困擾企業和園區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中新蘇滁高新區調研,強調指出,必須把招才招人與招商引資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此,中新蘇滁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不斷提高站位,緊密結合實際,精心謀劃,在年初出臺抗疫“惠企五條”的基礎上,制定“惠工助企十條”等系列援企穩崗舉措,著力拓展員工來源渠道,提升企業用工競爭力,解決員工生產生活現實問題,全力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乘風破浪”,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
創建一個管理服務平臺
園區利用與蘇州工業園區合作共建優勢,積極借鑒長三角地區的成功經驗,全面優化園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整合20家人力資源公司資源,搭建園區自有人力資源綜合平臺,積極開展企業用工指導服務,運轉園區企業用工“周轉池”,為園區各類主體兌現招工穩崗補貼。同時,綜合運用“線上+線下”的方式,為企業和求職者間開辟順暢、便捷、高效的供需對接渠道。線上,向企業和求職者免費開放職位發布、簡歷投遞、在線交流、視頻面試等服務;線下,整合微信工作群、社區工作站、藍白領公寓、人力資源機構、報紙廣播等傳統渠道及時發布企業招聘消息,組織開展就近就地招聘,助力企業填補用工缺口。今年蘇滁人力資源平臺共向星恒電源、達亮電子、勝華波汽車電器等園區重點企業輸送各類工種工人1.7萬人次。
拓展兩類勞務來源渠道
開辟外地人力資源。中新蘇滁高新區管委會與貴州、云南等多地人社部門和主要勞務公司開展勞務合作,成功搭建勞務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勞務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幫助園區企業招工、協助對方實現就業。同時,園區還陸續組織星恒電源、勝華波等重點企業赴河南等地參加勞務輸出招聘會,利用園區人力資源公司專業優勢與省外多地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合作關系,定期開展勞務交流,為企業用工注入“源頭活水”。下半年以來,與省外15家人力資源公司合作,向園區企業新增各類工種1000余人次。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今年,中新蘇滁高新區在持續收集企業技能崗位信息,建立人才需求清單,組織企業進高校、職業院校招聘這些常規舉措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思路,推進升級校企合作深度。園區充分摸排企業技能型人才需求后,與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園區企業量身定制“蘇滁數控班”和“蘇滁機械班”兩個專業的現代學徒定制班,通過校企合作設計課程、實習實訓等方式,定向為園區企業培養技能型人才120人。
同時,園區還與河南工學院、新鄉職業技術學院、三門峽社會管理學院等6家高職院校達成產學研合作,分別在其學校建立人才培養基地,促進高校畢業生來園區企業實習就業,著力緩解企業技能型人才緊缺的困境。
優化三大援企穩崗舉措
交通省心。由于中新蘇滁高新區距離市區稍遠,市公交線路覆蓋不全,企業職工晚間上下班出行十分不便。為此,園區在充分收集企業職工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反復優化,在原有的5條日間公交線路(包括8路、22路、27路3條市政公交線路和2條園區內部公交線路)的基礎上,增加了2條晚班內部公交車線路,并新設35個公共自行車網點,投放公共自行車1000余輛,與公交車線路形成銜接和補充,有效解決沿線居民日常出行和企業員工下班通勤問題。
居住舒心。中新蘇滁高新區地處城東,企業集聚區小區少,企業職工因居住不便離職問題日益凸顯。為此,園區在原有藍白領公寓的基礎上,謀劃建設了總面積21萬平方米的“蘇滁公舍”,其中一期6.4萬平方米已建成使用、可入駐5000人,所有房間均可“拎包入住”,小區內餐飲、超市、健身房等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同時,園區還在全市率先推出“夫妻公寓”,租金、物業低收費,有效解決企業夫妻職工住宿問題,全面增強員工對園區認同感和幸福感。
生活稱心。中新蘇滁高新區建立了企業用工“管家式”服務統籌工作機制,明確企業服務一對一專員,主動幫扶和協調落實產業工人在住房、子女就學、戶口遷入、社保等方面的保障政策,全力解決企業職工的生活現實問題。同時,為了增加外來務工人員對園區和滁州市的認可度和融入度,園區工會等部門、單位定期組織開展技能培訓、趣味運動會、鵲橋會等形式豐富、內容多彩的外來務工人員集體活動,鼓勵、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在滁州安家落戶,確保產業工人“招得來、留得下、穩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