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通訊員呂華 全媒體記者湯玨)近日,在滁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任教的生物學博士劉潔走進來安縣頓邱果木專業合作社開展技術指導。“這果子真是讓人又愛又愁啊!”合作社主理人劉德龍輕撫著一棵近20年樹齡的來安花紅樹干向劉潔感慨道。
來安花紅在清朝嘉慶年間作為貢果種植,2016年被批準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年前,劉德龍在果園里嫁接了1棵,現如今已經發展到80多畝。
“以前,大家伙都搶著吃,可現在超市里全是外地水果,咱這花紅的銷量是一年不如一年。”劉德龍嘆息道。其實,來安花紅的營養價值頗高,但由于其口感甜中略帶酸澀,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味蕾,再加上南方優質水果的大量涌入,曾經輝煌的來安花紅逐漸被市場邊緣化。
“劉大爺,您別急,今天我來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劉潔一到果園,就拿起一個花紅認真端詳起來,并留意其的生長狀況、土壤條件等。
據悉,為賡續來安花紅種質資源“血脈”,兩年前,來安縣與滁州學院專門成立了“花紅科技小院”,旨在改良品種,推廣種植技術,拓寬產品銷路,進一步提升果農種植效益。
不僅是“花紅科技小院”,扎根于農村大地的還有“水稻科技小院”“菌菇科技小院”“農機科技小院”等一系列特色農業產業的科技小院,通過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正釋放著科技強農的巨大能量。“科技小院的建立,為全縣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全方位助力鄉村振興。”來安縣科技局局長夏少倉表示。
據了解,2024年,來安縣科技小院圍繞農村科學普及、農業技術服務、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培訓等關鍵環節,已累計組織開展農業科普大講堂7場,針對農戶開展線下技術培訓152人次,走訪服務行政村17個、走訪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