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產業統籌布局和產能監測預警,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全國兩會期間,國際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委書記吳勁。
“滁州市運用改革思維、系統觀念、專業精神,以‘兵團式、陣地戰’方式,成功走出一條‘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成長路徑,所轄6個縣(市)特色產業集群競相發展壯大。”吳勁表示,2024年,滁州市縣域產業集群營收總量位居安徽省前列;6個縣(市)中有5個經濟總量位居安徽縣域三十強,其中,天長市位列全省第四、鳳陽縣首次進入全省十強,有力推動滁州從傳統農業大市向新興工業強市蝶變。
吳勁舉了多個例子,其中明光市是“立足特色做到極致”的典型案例。作為全國三大凹凸棒粘土礦藏基地之一,明光市把凹凸棒基新材料作為推動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推動其向“精”、向“新”、向“鏈”發展,集群營收由2015年10億元增至2024年105億元,于2022年獲批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特色不能天然成為優勢,要選準賽道,久久為功做到極致,才能真正把資源特色轉化為產業優勢。”吳勁說。
天長市通過鍛造優質企業群體,做強儀器儀表產業的經驗也極具代表性。據吳勁介紹,天康集團是天長儀器儀表制造行業的“領頭羊”,五大系列儀表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一。天長市圍繞天康集團帶動形成產業鏈,針對產業鏈相對薄弱的傳感器、集成電路等環節開展補鏈、延鏈、強鏈精準招商,已集聚各類關聯企業500余家,2024年集群營收699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儀器儀表產業基地。
為發展縣域產業集群,滁州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大機遇,持續深化與長三角城市的毗鄰合作、產業合作、結對合作,打造了由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國家級高新區、2個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3個寧滁合作產業園區、8個省級開發園區等組成的產業平臺矩陣;同時,積極參與現代化合肥都市圈建設,在定遠、全椒布局建設合滁合作園。滁州市還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在楊浦、松江設立“科創+產業”研發飛地,成立上海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等。“近三年,滁州市引進滬蘇浙產業項目近800個,實際利用省外資金穩居全省前三。”吳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