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安徽省司法廳印發意見,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層法律援助工作,從增加供給總量、推進規范建設、加強經費保障、推動隊伍發展、深化規范管理、創新便民服務等6個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實舉措",設定"硬指標",力爭到2026年底構建布局合理、管理規范、服務精準、保障有力、便民高效的基層法律援助工作體系。接下來,安徽將打造“城鎮半小時、鄉村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
《意見》提出,有效增加基層法律援助供給總量。要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法律援助機構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安徽省法律援助條例》,確保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和有關當事人能及時獲得法律援助,做到"應援盡援、應援速援、應援優援",原則上市、縣(市、區)每10萬人法律援助供給量不低于140件。持續深化法律援助降檻擴面,推行社區、鄉村法律援助服務全覆蓋,探索法律援助服務向前端拓展、向后端延伸,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市、區)放寬經濟困難標準,推動法律援助覆蓋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體。聚焦特殊群體法律援助需求,重點做好農民工、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新就業群體人員等困難群眾法律援助。
《意見》明確,大力推進基層法律援助規范建設。要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依法設立法律援助機構,實現法律援助機構與法律援助管理部門分離,在2025年底前市、縣(市、區)法律援助中心全部完成依法設立工作。此外,切實推動基層法律援助隊伍發展。要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法律援助機構著力充實基層法律援助人員力量,通過下沉人員力量、設置公益崗位、開展見習實習等方式多渠道解決工作力量不足等問題,原則上市法律援助中心人員不少于5人、縣(市、區)法律援助中心不少于3人。穩步增加法律援助人員數量,完善支持律師資源短缺地區法律援助工作機制,主動吸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青年律師加入法律援助隊伍,鼓勵法律援助機構具有律師資格或者法律職業資格的工作人員辦案,加強法律援助志愿者隊伍建設。探索法律援助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模式,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每年應承辦一定數量法律援助案件。
記者了解到,《意見》中指出要積極創新基層法律援助便民服務。要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法律援助機構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市民服務中心、司法所、村(居)委員會、社區以及有關單位、組織,健全基層法律援助服務網絡,加強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聯系點建設,打造"城鎮半小時、鄉村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拓展便民利民服務渠道,試點推行法律援助智能終端服務,探索殘疾人等群體預約服務、上門服務機制,開展法律援助"進百村入萬家"工程,實現法律援助申請快捷化、審批簡便化、服務零距離。完善法律援助服務功能,深化市、縣(市、區)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務窗口建設,全面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援務公開制,有效實行法律援助申請個人誠信承諾制度。完善法律援助與人民調解、公證、司法鑒定等相銜接機制,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基礎上引導當事人化解矛盾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