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蔥蘢的稻田逐漸轉為金黃。在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當地小伙兒邵愛濤與來自安徽農大、南京農大的科研團隊一起,對用作實驗對照的4片稻田分別取樣,測量稻苗的分蘗數、穗粒數,分析不同生長條件對水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這是我們公司和高校合作的科研項目,兩片試驗田采用新型綜合種植管理技術管護,其中一片還在新技術基礎上,減少肥、藥使用量,測看能否保持產量。”邵愛濤介紹,綜合水稻不同生產階段采集的數據結果,可以分析探索更加科學、高效、安全的施肥耕作方式。
生于1994年的邵愛濤從小對農業有熱情,本科時報名參加安徽農業大學“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試驗班”。幾年前,他毅然辭去都市白領工作,一頭“扎”進家鄉沃土,創辦農業科技公司,現已累計服務農作物面積上萬畝,建成集技術引進、農資銷售、孵化創新、示范推廣、技術服務于一體的農業綜合發展平臺,獲評“安徽省大學生返鄉創業示范基地”。
今年4月,天長市新農人協會成立,旨在凝聚“新農人”力量,共享資源、互補優勢,示范推廣先進農業科技,鼓勵培育農業創新創業發展,共同推動天長市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剛滿30歲的邵愛濤獲選協會秘書長,擔任協會會長的則是已經52歲的張建昌。
從2009年牽頭創辦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張建昌從事農技推廣15年,帶領合作社服務過周邊近400個小農戶和30多家種糧大戶,開展過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更不計其數,是天長大小農戶公認的“領頭雁”。
在張建昌看來,“新農人”之“新”,不在于年齡和資歷,更多要看有沒有新思想、新格局、新面貌。
來到張建昌的辦公室,案頭書架上滿滿當當都是翻看多遍的農業專著,“要保持‘新’,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學習,有學習才能有攝入、有思考、有沉淀。”
張建昌對一切有關農業的新鮮事物都充滿興趣,敢于做“吃螃蟹的人”。他與安農大、安徽科技學院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為作物栽培、農企管理提供科學支持。接觸到新機具、新技術、新模式,他總把自家農場當成“試驗田”,摸索經驗成效后,再指導其他農戶推廣應用。
這些年,張建昌深入思考,引入中醫“固本培元”理念,致力于運用綠色科學的生物集成技術,以有機肥、微生物等替代化肥和農藥,從根本上改善作物生長環境,實現土壤改良、糧食豐收和食品安全多效共贏。
去年,張建昌引進采用衛星定位導航和激光精細平整技術的無人自動整平機,試點開展水稻機插秧旱整水插技術優勢對比試驗項目。“激光衛星整地機自動作業,可以將農田水平高低差控制在5厘米內,從而把插秧的平均水深從11至12厘米降低到2至3厘米,每畝地光用水就能省下30噸。通過測深施肥,又減少了肥料用量,更深的意義還在于,這樣能大幅度降低農業面源水體污染。”
張建昌一層一層地剖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意義所在,他說,“希望通過擴大、改進智慧農機應用水平,減輕農業生產的體力勞動量,讓種地成為一件比智能、比腦力、有奔頭的工作,吸引更多‘新人’來到鄉村、投身農業。”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引導支持下,越來越多像張建昌、邵愛濤這樣一批批掌握現代技術、擁有創新思維的新農人在皖東的廣袤鄉村放開手腳,干得風生水起。今年7月16日,滁州市新農人協會正式揭牌成立,首批吸納的306個新農人個體平均年齡43歲,覆蓋全市所有縣(區),涉及農村電商、農旅文化創意、高素質職業農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6大領域。
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農人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聯農帶農共富、促進集體經濟增收等方面貢獻突出,社會影響廣泛、示范作用顯著,我市將引導協會發揮組織作用,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促進人員和產業的交流對接,共同助力我市農業產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