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國資國企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并就健全預算制度等作出重要部署。滁州市財政局(國資委)局長(主任)馬有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市財政局(國資委)將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深刻認識深化各項改革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謀劃推動新一輪改革的原則要求,扎實有效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實,不斷提升財政管理質效,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滁州新篇章提供堅實財政支撐。
馬有山說,近年來,市財政局(國資委)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財政金融工作“爭先進位”奮斗目標,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國企改革深入推進,金融服務成效顯著。市財政局(國資委)機關先后獲得“全國財政系統信息工作先進集體”“全省財政系統先進工作集體”“安徽省脫貧攻堅先進單位”等榮譽,我市獲批全國首批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獲評“全國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市”,
政府債務管理工作連續8年全省第一,財政一體化建設工作獲省財政廳通報表揚,“免申即享”工作在全省工作座談會上作先進典型發言,金融工作連續3年被省政府通報激勵表揚。一是聚焦財政預期目標任務。加強財政運行分析研判,建立落實財稅協同、上下聯動工作機制,推動財政收入量質齊升。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20年的226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98.2億元,年均增長9.7%,總量穩居全省第三。二是聚焦財政保障職能發揮。積極爭取債券額度,保障重點項目建設,3年共發行專項債547億元,規模位居全省第三。促進民生事業發展,發展優質均衡教育,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民生類支出累計完成1649.6億元,占財政支出84%以上。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獲批全國首批整市域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三是聚焦市屬企業做大做強。認真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連續兩年考核全省第一。市屬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分別從2020年的918.2億元、50.2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278.1億元、73.9億元。四是聚焦金融發展實體經濟。2023年新增貸款投放728億元,居全省第三,新增上市企業2家,總數達16家,居全省第三,在全省率先實現A股上市企業縣域全覆蓋。
馬有山表示,下一步,市財政局(國資委)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錨定“兩高一加快”新定位和“十個有更大作為”新要求,深化各項改革,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一是堅持提質增效,提升財政科學化管理水平。加強宏觀政策研究和形勢研判,圍繞全年一般公共預算目標,加強財源建設,提升財政收入質量。加快預算執行進度,持續優化政策銜接,強化資金統籌整合,全力支持“三保”、重點項目等資金需求。加強財政庫款管理,及時跟蹤分析庫款變動和資金運行狀況,確保庫款保障水平位于合理區間。嚴格執行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定期開展風險評估,確保債務風險穩中有降。加強地方金融監管,精準處置涉眾金融領域風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二是堅持厲行節約,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堅持零基預算理念,開展2025年預算編制工作。不折不扣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強化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做到“小錢小氣、大錢大方”,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預算支出安排堅持有保有壓,壓減低效無效支出,按照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支出,真正做到集中財力辦急事、大事、要事。細化預算編制過程,調整預算定額標準,避免預算經費虛增及財政資金浪費。強化績效導向,堅持開展項目事前績效評估、項目公開評審等預算編制手段,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三是堅持優化調整,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優化國有資本布局,通過管控提升、同類歸并、重組整合等方式,加快形成“集團板塊統籌、核心企業聚力、項目公司支撐”的新格局。提升國企經營能力,加快拓展經營性業務,圍繞戰略管理、財務運營、風險管控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提高企業管理質效水平。提升國企發展活力,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以公司章程為核心的企業制度體系,厘清各主體邊界,提升運行效率。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加快“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激發經理層活力。
四是堅持創新驅動,強化基金引投能力。推進“基金叢林”建設,著力增強基金效用,把發展新興產業引導基金與基金招商結合起來,搭建企業與基金投資機構的對接服務平臺,著力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加強產業支持。積極爭取省級產業引導基金支持,主動把握全省十大新興產業基金戰略機遇,參與設立各類母子基金,全方位對接產業園區,依托國有資本運營平臺作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橋梁紐帶,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和政策鏈深度融合,聚力引進規模大、質量好、前景優的項目落戶,進一步做大基金規模,為全市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