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水生萬物。”水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對保護傳承弘揚利用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確提出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為水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記者從市水利局了解到,今年,全市水利部門在認真貫徹省水利廳《關于推進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的基礎上,全面加強水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水文化遺產,用心用情講好“滁州水故事”,通過譜寫水文化新篇章,不斷推進源遠流長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早在2022年9月,在城西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開工時,我市就將城西水庫西澗水文化建設,作為推進全市水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率先開展水文化建設工作。”據市水利局副局長盛恩彬介紹,城西水庫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距滁州城區僅300米,為“滁州十二景——西澗春潮”所在,韋應物、歐陽修和王陽明等著名文人都曾為它題詩賦詠,賦予其深厚人文底蘊。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對“滁州西澗”的詩意描寫。千百年來,碧流婉轉的西澗滿載著詩情畫意,承載著深厚的美學意蘊和歷史意義。作為與瑯琊山文化相得益彰的西澗水文化,二者共同為滁州演繹一首“山水協奏曲”。
圍繞西澗水文化建設,市水利局邀請市地情人文研究會成員成立專家課題組。根據城西水庫西澗湖水文化建設目標和要求,通過深入庫區、鄉村、田野,深入遺址遺存實地考察;查閱史志報刊資料,核實補充水利資料;召開研討會,論證課題思路。調研成果顯示,上水關、下水關、赤湖鋪古橋和孟公壩等,分別屬于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時,研究成果最終形成《西澗流韻泓波史詩——城西水庫加固工程文化項目資料文本》,總結出“山水佳境”“回溯滄桑”“西澗之魂”“治水壯歌”“洪波興利”5大篇章,分別展示了城西西澗獨特山水和人文景致,通過再現京京古道、赤湖鋪橋、烏兔橋和小西關街等遺跡,還原煙波浩渺的西澗湖下鮮為人知的歷史滄桑。
據介紹,該研究成果還全方位探索滁州西澗的“前世與今生”,歌頌了滁州人民響應國家治水號召踴躍投身城西水庫建設,眾志成城譜寫一曲又一曲滁州水利壯歌的故事。“城西水庫發展歷程,功能由最初以農田灌溉為主,發展到如今的城市供水、防洪安全、蓄能發電、生態補水等,目前年供水量已達4000多萬立方米。”市水利局副局長盛恩彬告訴記者。
與底蘊深厚的城西水庫遙相呼應的,是充滿現代活力的滁州明湖。
作為全國第一批幸福河湖,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滁州明湖,依靠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綻放著時代的光彩。漫步在水光瀲滟、清波蕩漾的明湖邊,仿佛穿越回到盛世繁華的大明王朝。這里充盈著明朝元素,飽含著道德風范和國學思想的陽明學說以及“滁山與我最多情”的不朽詩句。這里還迸發出現代文旅的活力,曾經成功舉辦過省運會、中國農民歌會、明星演唱會、萬人馬拉松等盛會。傳統文化與現代人文交相輝映的明湖,已經成為皖東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環滁皆山,山水相間。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滁州人民在治水興水實踐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水文化圖譜,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水文化遺產。特別是源遠流長的滁州水文化,是長江、淮河水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了解到,為查清、保護和用好水文化資源,我市根據省水利廳《關于開展全省水文化資源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以西澗調研文本和明湖水文化成功經驗為指引,持續推進水文化資源普查。截至目前,我市已經普查市級水文化資源9大類別118個點位,并挖掘出“龍池”“孟公壩”等一批價值顯著亟待保護的水文化遺跡。
水,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深深的足跡,也孕育出多彩的文化。我市將繼續高質量完成水文化資源挖掘、宣傳、保護、利用,推進“水工程+水文化+水文旅”布局,將水文化深度融入水利工程和水利景區建設,打造一批具有滁州特色的水文化產品,不斷統籌有效治水與推進水文化建設,發揮水文化對治水實踐的精神滋養作用,引領和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