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就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作出了部署,這為我們做好人社各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近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汪國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全市人社系統將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跑出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滁州速度”。
一是強化改革思維暢通“工作鏈”,構建大就業工作格局。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必須把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就業優先政策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著力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進一步健全黨委和政府統籌領導、部門橫向協同、系統縱向貫通、社會廣泛參與的就業一體化工作推進機制,推動形成全市促進就業“一盤棋”的工作格局,實現就業責任共擔、就業政策共商、就業服務共建,推動政策、資金、資源、力量向就業集聚。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完善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就業考核指標評價辦法,將擴大就業容量、消除零就業家庭。今年力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以上、征集10萬個優質崗位、為企業招工引才7萬人。
二是強化全局觀念暢通“政策鏈”,扶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穩住了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就穩住了就業基本盤。我們必須著力健全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的長效機制,讓更多高校畢業生選擇滁州、扎根滁州,今年將推進“六免六補六優化”政策落地,力爭新招引大學生4萬人以上。健全就業服務、技能培訓、勞務協作和權益維護機制,精心培育勞務品牌,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增收。聚焦大齡、殘疾、失業等困難群體需求,健全失業登記、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崗位推薦等就業援助機制,兜準兜牢困難人員就業底線。今年力爭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9400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700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三是強化創新舉措暢通“信息鏈”,推進就業工作模式轉型。進入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數字時代,對就業工作效率和精準度提出更高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抓住信息化發展契機,加快就業工作一體化協同、數字化轉型,形成“用數據說話、靠數據決策、依數據行動”的就業工作新模式。完善以就業為重點,社會保險、勞動用工、人事人才協同支撐的全區一體化信息平臺,摸清摸準服務對象底數,打通數據共享頻道,實現全流程進系統、全業務實名制、全服務用數據,推廣“高效辦成一件事”。加強與發改、教育、民政等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將建設204個充分就業智慧社區,讓群眾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智能化便民化水平。
四是強化務實作風暢通“服務鏈”,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就業公共服務是促進市場供需匹配、實施就業失業管理、落實就業政策的重要載體。以實施國家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為契機,順應群眾多元化公共服務需求。大力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至基層,加快建設“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就業超市、零工驛站等基層就業服務網點,推行“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有高效便捷的就業服務。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力度,提高技能勞動者占比。扎實開展監察執法行動和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清理整頓,依法糾治就業歧視、欠薪欠保、違法裁員等亂象,加快“訴裁調”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圍繞“八大產業鏈”發展需求,建立1個省級、2個市級人力資源產業園、8個人力資源功能服務區,引進100家知名人力資源專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