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是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近年來,安徽省鳳陽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推動物業管理和基層治理相融合,推動黨組織聯系小區、聯系群眾,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作體系,實現黨建對基層治理的全方位引領,奮力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傾力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
強化組織體系,凝聚基層治理合力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城區健全“鄉鎮(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體系,在農村健全“鎮—村—村民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體系,不斷建強基層組織。
聚焦小區這個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最小單元”,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小區黨支部、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三方聯動機制,通過單建、聯建等方式建立小區黨支部112個、樓棟黨小組279個,分類建立職責清單,推行黨建引領“包區聯戶”機制,推動黨組織聯系小區、樓棟黨小組和黨員中心戶聯系群眾“兩個全覆蓋”。
深化“黨建+網格”工作機制,優化設置城鄉網格1410個,推行日巡查“三必到”、周匯總“三必訪”、月銷號“三清零”工作模式,做到網格服務全覆蓋、管理無死角。
建立社區工作者與新就業群體“雙向聯絡”制度,吸納200余名新就業群體兼職動態網格員,以“隨手拍”直報線索的方式,上傳反饋“露天垃圾”“亂堆亂放”“違規建設”“店外經營”等各類不文明問題380余個,為基層治理充實“新”力量。
強化陣地體系,增強基層治理內力
按照有統一標識標牌、有固定陣地場所、有規范運行制度等標準,綜合區位特點、人群特征、服務半徑等因素,整合黨建、政務、群團和社會服務等各種資源,結合每百戶30平、“15分鐘服務圈”等要求,高標準建成30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合理劃分政務服務、黨群活動、綜合治理、協商議事、文體康養等功能區域。
深化“皖美紅色物業”建設,創新打造鳳凰熙岸、長樂坊小區“紅色物業展覽館”。堅持“黨建+驛站+活動”理念,以19個“中都”系列暖“新”驛站為載體,在主城區全域搭建新就業群體“紅色服務圈”,提供歇腳飲水、醫療救急、紅色代辦、設備充電等15項暖心服務。
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申通物流園、便利店等打造50余個新就業群體臨時休息點,延伸服務陣地“觸角”。創新運用信息化手段,通過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APP,標明暖“新”驛站地點,讓新就業群體能夠就近獲取服務站點。
打造志愿服務文化廣場26個,全縣各村(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窗口單位、交通場站等實現志愿服務站點全覆蓋。積極引入社會力量、民間資本,設置托育服務點,使各類群體“幸福底色”更加充足。
強化隊伍體系,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依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優勢,分批次遴選58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赴江蘇、浙江等地29個強村名村和先進社區開展為期1個月的全脫產掛職實訓。
通過參與日常工作、走訪調研群眾、實地考察項目,深入學習掛職村在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發展村集體經濟等工作上的先進理念、特色做法。
推動社區工作者“亮牌踐諾”,常態化開展認領群眾“微心愿”工作,開展政策宣講、愛心募捐、文明創建、公益維修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居民滿意度。
推行居民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模式,創新“居民夜話”“拉呱說事”“和為貴”調解等議事方式,組織召開板凳議事會、懇談會,合力解決問題、化解各種矛盾,實現“單一化管理”到“暖心式服務”的轉變。
整合鄉鎮(街道)“五老”人員、非公黨建指導員、致富能手等120余人,組建“黨建宣講團”,以“點對點”上門送學的方式,深入村(社區)進行黨課講授、技能傳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盛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