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宿蚌城際鐵路全線跨徑最大連續合龍,寧淮鐵路(安徽段)天長南制梁場取得批量制梁“通行證”,寧蕪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南京南隧道進入盾構施工階段……近日,記者從安徽省鐵路投資有限公司獲悉,安徽省一批在建鐵路項目正快馬加鞭加速推進。
寧淮鐵路(安徽段)預計2026年完成鋪軌
近日,寧淮鐵路(安徽段)天長南制梁場全面完成預應力鐵路簡支梁生產許可認證工作,正式取得批量制梁“通行證”,為加速推進寧淮鐵路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據介紹,天長南制梁場位于天長市鄭集鎮,占地160畝,梁場設置制梁臺座10座,雙層存梁臺座67座,最大存梁能力134孔,承擔寧淮鐵路站前4標982孔簡支箱梁的預制任務。
寧淮鐵路是長三角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速度350公里/小時,線路自北向南由江蘇省淮安市在建淮安東站引出,向南經淮安市洪澤區、金湖縣,進入安徽省天長市(縣級市)并設站,出站后線路繼續向南跨過省界,經南京市六合區、浦口區,引入新建南京北站。安徽段建設總里程約45公里,總投資約71億元,由安徽省投資集團、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籌資建設,寧淮鐵路公司負責建設管理。
按照計劃,寧淮鐵路(安徽段)預計2026年完成鋪軌,2027年待南京北站建成后通車。寧淮鐵路開通后,將結束天長不通鐵路的歷史,屆時天長站到南京北站大約15分鐘通達,極大地拉近時空距離。線路建成運營后,將進一步完善安徽、江蘇兩省城際軌道交通網布局,對方便沿線人民群眾出行,促進南京都市圈和沿線蘇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淮宿蚌城際鐵路全線跨徑最大連續梁合龍
8月上旬,由省投資集團參與投資建設的淮宿蚌城際鐵路迎來新進展。在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渠溝鎮建設現場,經過施工人員連續奮戰,全線跨徑最大、跨數最多的連續梁——跨新濉河連續梁正式合龍,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該區段架梁通道貫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淮宿蚌城際鐵路跨新濉河特大橋全長約7.8公里,是全線重難點工程之一,其中跨新濉河連續梁采用(80+3×140+80)米“一聯五跨”結構,先后跨越新濉河、S238省道和市區淮海西路,施工點周邊交通流量大,電力、通信等管線布設復雜;跨越的新濉河是聯系宿州市、淮北市的主要防洪排澇河道,也是淮北市主要生態廊道。特大橋跨越的河道寬度63米,最高洪水位9.8米,且地下多為巖溶發育區,施工具有安全風險高、環水保要求高等特點。
淮宿蚌城際鐵路位于安徽省北部,線路起自淮蕭聯絡線淮北北站,沿途向南經淮北、宿州、蚌埠三市,終至京滬高鐵、合蚌高鐵共線車站蚌埠南站,正線全長約161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沿線設淮北北、淮北西、宿州西、雙堆集、固鎮南、蚌埠南6座車站,其中淮北北站、蚌埠南站為既有車站。
淮宿蚌城際鐵路是一條以區域城際功能為主,兼顧路網功能的高速鐵路,北端通過淮蕭聯絡線連接鄭徐高鐵,南端連接京滬高鐵、合蚌高鐵。淮宿蚌城際鐵路建成運營后,將成為皖北城市群連接合肥都市圈及長三角地區的便捷通道,對于完善區域城際快速鐵路網,密切皖北城市群與合肥都市圈的聯系,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寧蕪鐵路南京南隧道進入盾構施工階段
8月12日9時18分,在南京市雨花臺區梅香路寧蕪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施工現場,隨著施工負責人始發命令下達,南京南隧道“寧蕪號”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標志著南京南隧道進入盾構施工階段,寧蕪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南京南隧道跨越南京市秦淮區、雨花臺區、江寧區,下穿寧安高鐵、京滬高鐵、滬蓉鐵路等干線鐵路和寧丹公路、牛首大道等交通要道,全長14.442公里,為單洞單線隧道,設計時速120公里。其中隧道盾構段從雨花臺區梅香路工作井始發,下穿農花河、機場高速、秦淮新河、韓府山京滬高鐵既有隧道等,上跨S1號地鐵線,長距離與S3號地鐵線并行,終至江寧區韓府山既有隧道,長約2.4公里。沿途穿越泥質砂巖、砂巖等地層,具有水域多、地表和地下環境復雜等特點;尤其是盾構機下穿秦淮新河段,最淺覆土僅有2.6米,是目前國內盾構工程遇到的最淺覆土層。
據介紹,“寧蕪號”盾構機開挖直徑9.33米,整機總長132米,重量約1375噸,總裝機功率4305千瓦,在刀盤結構、刀具布置、渣土運輸、開挖控制、盾尾檢測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地提升,應用開挖倉可視系統、盾尾刷磨損檢測系統等多項先進智能技術,將有效控制盾構施工風險,全面提升掘進效率。
寧蕪鐵路以貨運為主,兼顧客運,是提升長江經濟帶東段貨運能力的重要基礎設施、沿江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寧蕪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北起南京東編組站(不含),經南京市棲霞區、秦淮區、雨花臺區、江寧區進入安徽省馬鞍山市,過當涂縣入蕪湖市,終至蕪湖東站(不含)。改建后線路全長102.2公里,其中南京城區滄波門站至古雄站為新建外繞改線工程,線路長29.7公里;其余區段進行電氣化擴能改造,改建段正線長度72.5公里。
寧蕪鐵路擴能改造項目建成運營后,將進一步優化區域鐵路網布局,對于加快沿線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增強路網靈活性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