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6月6日14-15版)
中新蘇滁高新區魚尾獅公園。
天長市人才科創城。
安徽福萊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生產線。
鳳陽縣小崗村。
位于寧滁省際毗鄰區汊河片區的滁州捷泰新能源公司車間。
位于寧滁省際毗鄰區南譙片區的滁州華瑞微電子公司晶圓制造車間。
來安晶科新能源公司工人趕制光伏訂單。
安徽康佳電子公司智能工廠車間。
中新蘇滁高新區ASM先進半導體封裝材料項目車間。
安徽元雋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實驗室。
瑯琊山瑯琊閣。
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開通。
明湖畔的滁州市奧體中心。
近年來,滁州市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立足“雙圈互動、左右逢源”優勢,錨定打造長三角“四個地”要求,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借東風、搭平臺、促合作,高質量建設省際合作平臺,深度嵌入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一體化引領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連續三個季度居全省前2位。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滁州市將進一步發揮優勢、釋放潛力,拉高標桿、跨越趕超,高標準建設長三角區域性現代化城市,高水平打造長三角新興產業聚集地,在省內城市中鞏固發展位勢、在長三角城市中爭先進位,奮力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極,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貢獻。
城市城區合作開創新局面
全面加強友好城市交流。市黨政代表團先后赴南京、蘇州、湖州、上海等滬蘇浙城市考察交流,高位推進重點合作事項,與上海楊浦區簽署了全面深化合作協議,與徐匯區簽署了《建立友好城區關系 開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全面升級產業、科創、人才、民生等領域合作,與滬蘇浙城市合作實現縣(市、區)、園區全覆蓋。選派118名優秀年輕干部赴滬蘇浙跟班學習,其中赴南京市31名,滬蘇浙來滁掛職鍛煉干部3名。縱深推進寧滁結對合作幫扶。用足用好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支持政策,寧滁結對合作幫扶各項任務縱深推進,制定寧滁結對合作幫扶年度工作要點,共同召開現場推進會。聯合南京市工信局舉辦“南京都市圈汽車巡展暨寧滁汽車產業鏈供需對接”活動,兩市共有60余家汽車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參加對接交流。
該市以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為平臺,積極在上海搭建與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的橋梁、展示形象的窗口,每年舉辦“雙招雙引”等各類推介活動近20場次,目前已成為滁州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乃至全國項目推介、產品推廣、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
省際合作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
省際毗鄰合作不斷加強。批復設立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新型功能區27.4平方公里產業集中區,一期產業承接配套設施基本完善,二期路網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三期前期工作全面展開,累計投入37億元,建成了33條51公里園區路網,66萬平方米科創綜合體、電子信息產業園、南浦標準化廠房等基礎設施項目。2023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54個、總投資272億元,35個項目實現新開工,19個項目建成投產,累計簽約億元以上項目96個、總投資超850億元。天長—六合等毗鄰地區合作穩步推進,泛美航空大學城、中鐵建科創園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用。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快速發展。
滁州經開區成功躋身國家級經開區50強,中新蘇滁高新區上升到省級層面高位推進,新增2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前期工作全面啟動,獲評長三角共建省際產業合作示范園、全省首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3個寧滁結對合作幫扶園區已完成總體發展概念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7項規劃編制,全面啟動路網和標準化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合作園區主導產業,開展聯合招商,共同組織“南京商會皖北行”活動,50余家南京企業先后赴園區實地考察。掛牌以來3個園區簽約落地項目33個、總投資近300億元。市際產業合作園區啟動建設。依托合肥都市圈輻射帶動,編制合滁產業走廊發展規劃,啟動建設汽車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規劃面積4500畝,其中一期501畝道路和標準化廠房已開工建設,簽約落戶一批重點項目,著力打造汽車及零配件生產基地、合肥都市圈產業轉移承接基地。
全市每年新引進的億元以上項目中,超50%來自滬蘇浙地區、省外項目占比近70%。
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提升
突出創新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培育創新主體、搭建創新平臺、優化科技服務、完善政策體系,不斷推動創新驅動提速增效,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躍居全省第三。
突出創新協同聯動。成功舉辦2023年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大會,正式加入聯盟和“雙創券”通用通兌試點區域。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南大新材料與能源技術研發中心、南信大天長研究院、南農大滁州科教創新園等創新平臺,引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直升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全面加強人才培養、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創新等領域合作。
突出創新人才引育。圍繞打造長三角吸引人才的集聚地,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出臺高層次人才政策25條、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政策18條,舉辦“星耀滁州·會客虹橋”“才聚滿天星·筑夢新滁州”系列活動,開展“千企百校行”校園招聘,新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生數均較上年翻番。人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案例獲評“全國百佳案例”,蟬聯“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系全省唯一。
現代產業體系得到新加強
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輻射腹地,滁州市圍繞“新三樣”和新興產業,實施光伏、半導體、汽車及裝備制造、新能源電池、醫藥器械、智能家電、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產業鏈“鏈長制”,著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勇當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爭創全省動力電池產業第二城、爭創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三城。
深入實施“投資安徽行”活動,著力攻堅落地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近三年引進滬蘇浙產業項目近800個、實際到位資金居全省第1位,在全省率先實現省際合作園區、百億產業項目、特色產業集群、上市企業等四個縣域全覆蓋。2023年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513個,來自滬蘇浙地區的項目占52%、實際到位資金居全省第一。
“新三樣”產業實現新突破,連續3年舉辦全國光伏行業大會(論壇),全球光伏20強企業有9家落戶滁州,去年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產值1362億元,同比增長56%;動力電池產業集聚了比亞迪、國軒、力神、天合等一批頭部企業,去年產值增長超25%;新能源汽車產業去年規上企業達483家、居全省第三,實現營業收入超600億元,增長25%。簽署寧滁產業合作工作協議,組織100余家企業參加南京新能源汽車、優特鋼、芯能量新應用等產業供需對接會,深度嵌入都市圈產業鏈供應鏈。
加快打造長三角高端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持續做好“三頭三尾”增值大文章,打造長三角的菜籃子、大廚房,助力鄉村振興。累計建成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4個,在南京、蘇州分別設立滁州名特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連續兩年舉辦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秋季代儲浙江省級儲備糧17.3萬噸。
加快打造長三角康養旅游目的地,推出“鄉村四時好風光”都市圈跨省域旅游線路,謀劃建設瑯琊山、老嘉山2個國家級休閑康養旅游目的地,培育天長濱湖等12個康養旅游集群。成功舉辦2023中國·滁州文旅產業發展大會和2023年南京都市圈文化和旅游專委會工作會議,面向南京等長三角城市舉辦10場專題推介。
營商環境民生共享獲得新改善
滁州市持續創優區域營商環境,省外對標蘇州、省內對標一流,全力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在全市深入開展“遍訪企業、助企紓困”等活動,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聯系幫扶企業的“首席服務員”,在全省率先出臺首部地方性法規《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連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舉措,實現了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一網通辦”,148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可異地辦理。發布首個市級《證照并銷服務規范》地方標準,工程項目“全程包辦”等一批創新舉措全省推廣,入選全省創優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試點市、全國優化產業營商環境先行典范,獲評“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系全省唯一入選地級市。
該市聚力“公鐵水”多式聯運發展,加快建設省際區域示范性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已建成百畝以上物流園16個、獲批省級物流集聚區5個。謀劃實施2024年度與滬蘇浙互聯互通交通基礎設施項目8個。今年1月至3月新簽約供應鏈和現代物流產業億元以上項目7個、總投資24.92億元。與長三角城市開展醫療合作200余項、辦學合作10所,全市112家醫療機構接入國家異地就醫平臺,實現縣級跨省聯網全覆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建成招生。與上海嘉定、蘇州吳中簽訂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合作協議,與南京簽訂民政幫扶協議,“亭城通”市民卡與南京等全國110個城市實現聯網互刷。
本版文圖由中共滁州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