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化工儀控設備維修30余載,劉曉銘對170多種大型進口閥門、執行機構了如指掌,能夠快速排查在線閥門、儀表故障,先后解決生產瓶頸問題1320余項,維護閥門近3000臺,修復各類大小閥門數千臺,推廣10項新技術,累計創造經濟效益1110多萬元。2017年以來,他先后獲得“安徽工匠”等榮譽40多項。2022年度,“劉曉銘技能大師工作室”被命名為省能源化學地質產業工會“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其本人被省總工會授予2022年度“安徽工匠”,并登上2023年度安徽工匠年度人物榜。
精研苦練成“閥王”
2012年5月,劉曉銘加入安徽華塑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氯堿廠電儀車間的一名儀表工。華塑股份是一家大型化工企業,很多儀表設備都是進口設備。經過一年多的刻苦鉆研學習,劉曉銘維修閥門技術得到長足進步,很快就成為一名行家里手。2017年6月,華塑股份大修期間,一家外委單位在更換聚合釜卸料閥門閥芯時,使用熱水加溫的辦法進行安裝,運行后出現異響。外委單位向劉曉銘求援,劉曉銘采取簡單打磨進行安裝,恢復了正常生產。“百聞不如一見,這個‘閥王’不簡單!”看到順暢運行起來的機械,外委單位技術人員嘖嘖稱贊。從此,劉曉銘“閥王”的美譽不脛而走。
憑借過硬的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劉曉銘多次處置突發故障,保障了生產安全。2019年10月的一天凌晨,PVC一線聚合釜液力變矩器調節閥前減壓閥進氣管脫落,導致攪拌轉速急速下降,如果其他5臺釜也存在該類情況而未及時發現,就會觸發儀表連鎖,不僅釜內價值近30萬元的料要報廢,還有可能造成非正常停車,損失將不可估量。他帶著值班人員對釜下液力變矩器的儀控設備逐臺檢查,當爬上第一臺聚合釜檢查設備,在用扳手緊固氣源時突然聽到“呲……”的一聲,依靠多年練就的現場經驗,意識到是氣源卡扣脫落。容不得半秒思考,他便一把抓住瞬間脫落的氣源管,隨后對在底下監護作業的徒弟喊話“趕緊遞膠帶、鐵絲”。管內沖擊力有6公斤,直到重新把氣源管固定卡緊后他才松手。看到隱患排除,他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破壁攻堅屢立功
劉曉銘所在的電儀車間,負責氯堿廠所有儀器、儀表、閥門的檢修維護工作。由于工藝復雜,僅氯堿廠各類閘閥就有30余種。部分進口閥門,受廠家技術壁壘的限制,損壞后必須由廠家維修,每臺費用10至100萬元不等。劉曉銘利用工余時間琢磨用“土法子”自己修理,打破了廠家的技術壟斷。嘗到了攻關“甜頭”的劉曉銘,在工余時間,經常帶領工友到廢舊物資庫房“淘寶”。通過“拼接搭湊”,劉曉銘讓過去躺在廢品庫里的“寶貝”重新散發光芒。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關被攻破,劉曉銘維修的范圍也逐步擴大到噴淋閥、卸料閥、雙閘閥、鎳閥切斷閥等,每年可為公司節約成本400余萬元。
2019年11月份,華塑股份PVC二期項目進入試運行階段。由于科技的進步,二期生產工藝、設備與一期有了很大變化,其中氣動旋塞閥就是第一次使用。有一次,“閥王”與工友們在檢修中發現卸料過濾網中存在密封殘片,他立即帶人拆下旋塞閥,果然,有三臺關鍵位置的氯乙烯加料管線旋塞閥密封破損。為了不影響安全生產,“閥王”聯系廠家緊急發來密封備件,連夜下線進行更換。旋塞閥的密封包裹在閥芯表面,需要把閥芯壓進閥體內才能起到密封效果。對方回復說,必須使用他們提供的價值8萬多元專用維修工具。“閥王”仔細思考,發現旋塞閥閥芯壓不進閥體,主要原因是對閥芯下壓的作用力太小。于是,他反復試驗,最后嘗試用二期施工剩下的工字鋼、槽鋼等邊角料及高強度螺栓,焊制了一個“口”字型可上下伸縮的“龍門架”。維修旋塞閥時,把閥芯閥體放在“龍門架”的“口”字里,通過兩個高強度螺栓不斷加壓,閥芯均勻受力后順利壓進閥體,問題迎刃而解。這不僅解決了旋塞閥日常維修難題,還打破了廠家維修閥門必須使用專用工具的“神話”,同時為公司節約了生產成本。
傾囊相授“育新苗”
2017年8月2日,在華塑股份安全生產“回頭看”動員大會暨月度工作會上,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親自為“劉曉銘技能大師工作室”授牌,標志著該公司第一個以職工姓名命名的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近年來,劉曉銘依托工作室,開班授課、培訓練兵,以面對面解答提問、手把手動手拆解設備的形式代替現場講解,以往藏在閥門“肚子”里的內部構件拆卸后直觀映入眼簾。他每年利用華塑股份職工夜校、專家大講堂、綠色化工實訓基地授課20余場。
劉曉銘將絕技絕活傾囊相授,毫無保留,總結出“閥門不動作在線‘三步’處理法”,先后編寫絕技絕活和故障處理案例60余篇,相繼帶出23名徒弟,都已成為華塑公司儀表專業的技術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