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
天朗氣清,抬頭遠望是養眼的“滁州藍”;西澗湖波光粼粼,環顧四周是郁郁蔥蔥的“生態綠”;站在始建于明朝的瑯琊閣上登高望遠,層巒疊嶂與林山云海盡收眼底,惹人沉醉……仲冬時節,行走在皖東大地,天藍水清、空氣清新,一幅生態秀美的新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此番美景正是我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好例證。2023年以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全力推動全域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向好與經濟發展不斷提質增效“攜手并行”的綠色發展道路。
讓天更藍水更綠景更美
藍天,是生態環境好壞的硬指標之一。我市通過科技賦能,不斷提高大氣治污的精準度,讓“藍天幸福感”不斷提升。2023年1至11月,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31.5μg/m3,優于年控目標7.5μg/m3,優良天數比例達78.4%。
為讓藍天白云成為常態,我市持續優化“1245”大氣污染綜合防控體系,強力推動污染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系統打好藍天保衛戰,對任何污染大氣環境的問題和行為絕不手軟。2023年以來發現的316個大氣環境問題已全部交辦,重點涉氣生產線超標小時調度累計2861次、走航車高值點110個均已交辦整改,抓拍黑煙車83輛、遙感超標166輛全部納入重點監管庫。
調整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我市著力謀劃“十四五”空氣質量改善重點減排項目,有序實施118個年度重點項目。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我市及時更新2022年市級溫室氣體排放重點單位名錄,推進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截至目前,氣候信貸授信91.64億元、放款71.78億元,入庫重點項目265個、總投資6985億元。
天更藍的同時,水也更清更綠。“南湖的水真是太清了。”時常在南湖晨練的滁州市民陳鳳彬望著清澈見底的湖水,不禁發出感嘆。見微知著,南湖水清岸綠的“奧秘”,正來自于在水環境治理上的持續發力。
2023年以來,全市20個地表水國控斷面累計水質均達標,全市水質優良比為85%,高于考核目標15個百分點。申請滁州市第四污水處理廠新建等8個減排項目;落實“一斷一策”,開展“堅守斷面保碧水”專項行動,初步建立全市入河排污口名錄,定期抽查164個排污口,發現問題限期整改;抓實生態補償,皖蘇滁河新一輪跨省斷面生態補償協議即將簽訂,共同推進跨境水體水質改善。
在天藍、水清的基礎上,我市還扎實打好凈土保衛戰,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暨“管固廢 保安全”·夏季攻堅行動,規范危險廢物管理。2023年以來,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治理新污染物,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394家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完成29個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35個行政村農村環境整治、48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和81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年度任務。
生物多樣性畫卷生動呈現
“鳥中國寶”東方白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黑鳶、小天鵝及大量其他水鳥匯聚,或振翅盤旋,或成群結隊,或嬉戲覓食,或搖曳起舞……隨著降溫序幕的拉開,大批珍稀候鳥從內蒙古草原、東北沼澤和西伯利亞原野飛來明湖越冬,上演了一幅冬日精靈圖。
因有華東最大的“池杉林”而得名的池杉湖濕地公園總占地面積5800畝。景觀區內河流交錯,水陸相間,三面環水,景致優美,林鳥資源日益豐富,素有“百鳥天堂”之美譽。茂盛的池杉林、蘆葦蕩等獨特的生態環境,為珍稀水禽、魚類和底棲動物以及鷺類、雁鴨類等鳥類提供了重要棲息地和繁育場所。目前為止,景區共發現鳥類95種、獸類13種。
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為進一步摸清全市生物多樣性“家底”,持續提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水平和監管能力,我市印發《滁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2023年工作任務清單》,全面調查全市重點類群生物多樣性本底,有效形成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
尤其是2023年以來,我市堅定不移當好“生態衛士”,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相關數據顯示:滁州優良生態指示物種持續增長;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世界瀕危物種——桃花水母此前已大量現身滁州。
在強化生態屏障工作中,我市嚴格落實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制度,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多部門聯合開展“2023清風行動”,查辦案件7起;加大2022年度森林督查問題圖斑查處整改力度,整改率94.4%。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多部門聯合開展“2023清風行動”,查辦案件7起;持續推進濕地分級分類管理,發布縣級一般濕地名錄5個,全市保護率57.8%。來安池杉湖國家級濕地公園通過國家試點驗收。
讓青山既長“葉子”又長“票子”
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入選首批省級森林碳匯試點,全省首發《林業碳票項目計量監測技術規程》《森林固碳增匯經營技術規程》等2項地方性標準,全省國家儲備林項目運營管理專題培訓暨融資對接會在滁召開……
一項項喜人的成績無不展示著我市持續深入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帶來的“綠色福利”。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市以多功能森林經營為導向,一體推進國儲林、碳匯林、景觀林建設,2023年以來,全市完成封山育林10.13萬畝、退化林修復5.14萬畝、森林撫育28.35萬畝,建設國儲林13.5萬畝,培育高效碳匯林10.2萬畝。
立足林業優勢,我市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讓青山既長“葉子”又長“票子”。堅持市場化推進國儲林要素保障基地建設,全市國儲林項目累計獲金融機構授信24.54億元、到賬5.68億元,建設總面積達20.6萬畝。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強生態保護系統治理,不斷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在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2023年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市委書記許繼偉這樣強調。
為促進產業轉型綠色化,我市積極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聚焦光伏和儲能等新能源及先進環保領域,持續開展“雙招雙引”,全力拼搶新賽道。其中,光伏產業作為我國繼高鐵、核電之后的第三張名片,是基于半導體技術和新能源需求而興起的綠色產業、朝陽產業,也是未來全球先進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近年來著力推動光伏產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全球光伏20強企業已有9家落戶滁州,光伏玻璃、光伏電池片、光伏組件產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
隆基樂葉、南玻、福萊特、亞瑪頓……光伏玻璃行業各大企業“巨頭”紛紛落戶滁州背后的原因,與原材料的八成是石英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著名的“石英之鄉”鳳陽縣也因此受到青睞。
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壤”條件,還要配合行之有效的“雷霆”手段。因此,我市也將以更大力度、更大決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生態鏈與產業鏈等多鏈耦合,助力建立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探索差別化監管模式,組織長江經濟帶化工污染、生態區域違法建設問題整改等專項執法行動,加大環境違法行為督察督辦力度,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力爭2025年前創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以服務方式實現監管目的,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2023年以來,全市共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37件、排污許可證772件、輻射安全許可證63件,為華塑、泉盛、東方日升等40余個重大項目和企業提供全程幫扶服務。助力發展綠色產業,2023年以來全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新簽約、新投產、新開工、在談項目89個,總投資超1141.6億元。
綠色發展離不開配套結構的優化調整與持之以恒的推廣應用。未來,我市將全面聚焦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全方位助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