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王太新)近日,從滁州學院傳出好消息,該校學生在滁州學院會峰校區池塘內發現2厘米左右小型水母,經初步鑒定為瀕危的桃花水母。這只是我市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體現。
記者從滁州學院科技處了解到,此前滁州市生態環境局聯合滁州學院生態監測團隊,對滁州市生物多樣性開展了專項調查。在調查工作開展的半年多時間里,已鑒定出滁州市市區內蝶類87種,兩爬類9種,鳥類16目38科74種,哺乳類6種。根據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提示,目前滁州市市區已發現國家二級保護物種6種,“三有”(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保護名錄物種58種。
與以往資料相比,我市的生態環境逐步向好。以明湖鳥類為例:秋冬時節,很多大型水禽南遷越冬,長江流域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最近兩年,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遷徙時選擇了滁州作為越冬棲息地,很多鳥一直停留到第二年春天才離開。通過實地觀測、紅外相機架設等方法觀察,2021年底至2022年初,僅明湖一地的鳥類監測中,就已觀測到36種、6千余只鳥類,其中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小天鵝80余只、黑翅鳶1只。
近年來,我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不圖虛名、不搞形式,本著因地制宜、專業求真的態度進行調查,實打實開展保護工作。我市在皇慶湖和滁河沿岸不做河堤硬化處理,為鳥類提供天然的棲息和繁衍場地,“凌波仙子”水雉和牛背鷺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相約而至。同時,市生態環境局以生物多樣性調查為契機,不斷織密科學管控的網絡,建立起政府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為抓手,通過圖板展示、資料發放、主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宣傳,進一步喚醒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