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指導意見”,加強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綜合治理——
對誤入歧途的孩子不拋棄不放棄
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包增光 通訊員張曼琪)為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6月15日,市委平安辦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綜合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全市各地、各相關單位進一步加強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綜合治理工作,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幫助有不良行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據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九種“不良行為”包括吸煙、飲酒;多次曠課、逃學;無故夜不歸宿、離家出走;沉迷網絡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九種“嚴重不良行為”有結伙斗毆,追逐、攔截他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等尋釁滋事行為;毆打、辱罵、恐嚇,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參與賭博賭資較大等。
對于不良行為未成年人,我市立足于教育和保護未成年人相結合,堅持預防為主、提前干預,對誤入歧途的孩子不拋棄、不放棄。以加強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服務管理、促進社會治理創新為核心,以全面摸清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底數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多元關愛為抓手,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分級預防、干預和矯治,大力開展幫扶、教育和權益保護工作,切實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在落實關愛幫教措施上,屬地鄉鎮(街道)要為不良行為未成年人建立健全“一人一檔”,實行“一人一專班”,明確“3+2+1”包保責任,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優勢,從嚴抓好教育、管理、服務等各項措施。持續開展入戶走訪,開展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教育。教育部門上好、上足思政課,政法部門發揮法治副校長職能作用,發揮課堂主渠道、教師主力軍作用,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培育道德觀念、形成道德認知、養成道德品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家庭教育指導,各級婦聯、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建好用好各類社區學校、家長學校等,廣泛開展家庭教育培訓,促進未成年人家長及其監護人對孩子真重視、會管教、見實效。公檢法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實施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的,將予以訓誡,或向失責家庭發出“督促監護令”,加強對“甩手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
加強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綜合治理,既是民生所指所系,也是政之所行和責任所在。根據“指導意見”,各地各有關部門將把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作為事關全局、事關民生的戰略問題,從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建設的高度,思想上重視、感情上關愛、行動上落實。著力構建起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位一體”的社會化綜合保護體系和權益保障機制,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