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巒疊翠景如畫、瓜果飄香糧滿倉、新風徐徐潤沃野……
盛夏時節,行走皖東大地,文明新風徐徐來,一個個風姿綽約的現代城鎮,一個個如花綻放的美麗鄉村,串聯出一幅幅山水田園的秀麗畫卷。
近年來,我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不斷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在奔赴幸福文明新生活征程中,推動皖東大地廣大農村從“一處美”邁向“一片美”、從“環境美”邁向“生活美”、從“外在美”邁向“內涵美”。今年“第六屆滁州市文明村鎮”評選中,天長市秦欄鎮等233個村鎮被命名為“第六屆滁州市文明村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個村鎮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34個村鎮當選“安徽省文明村鎮”。
“顏值”煥新
文明村鎮創建,環境治理是基礎。
污水亂排、垃圾亂堆、雜草亂生,廢棄房屋多、廢舊豬圈多、簡易旱廁多,沒綠化、沒路燈、沒生機。曾經的市級文明鎮明光市蘇巷鎮陸郢組,是典型的“三亂三多三沒有”。
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村里成立了整治環境群眾理事會,砍楊樹、拆豬圈、修道路……不僅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還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果樹、發展經濟林,改善村莊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變廢為寶,適度建設,如今這一“低成本、可復制、可借鑒”的“陸郢模式”,入選國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標準化試點。
下好宜居“一盤棋”,延伸鄉村“風景線”。
省級文明鎮南譙區大柳鎮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以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聚焦“路邊、村邊、院邊”三個薄弱環節,建立完善“門前三包”制、星級評比制等制度,調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積極性;堅持以“清臟”和“治亂”并重,由“清臟”向“美化”轉變。
尊重群眾意愿,變“干部干、群眾看”為“干群一起干”,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打造“新樣板”。
多聽群眾意見,多讓群眾主體作用發揮,市級文明鎮定遠縣拂曉鄉,探索“三變”治理新模式,充分激發群眾自治“新活力”。在廟孫村劉圩組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群眾先后自行拆除無功能住宅、廢棄房屋、豬圈雞圈等26處,約510平方米,自拆率達100%。
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家園自己建,劉圩組通過“村民黨小組+村民理事會”,讓基層治理新模式作用發揮越來越明顯。采取“群眾出一點、社會捐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方式籌集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小事不出理事會、大事不出村委會”,讓90%以上的矛盾糾紛在村民理事會得到妥善解決。
全程參與村莊整治的當地群眾自治熱情高漲,管護好美麗家園早已成為每一個村民的自覺行動。“如今的劉圩組,人人都是‘保潔員’。”
美麗的風景沿路皆是,干凈的村鎮隨處可見。村鎮環境的“蝶變”,讓美麗滁州散發出更加耀眼、更加迷人的魅力,讓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感受著可喜的變化。
“文明”風暖
文明村鎮建設,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市級文明鎮南譙區施集鎮以理論宣講為抓手,堅持“群眾在哪里,理論宣講就到哪里”,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引導群眾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農村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好風尚。
群眾口袋“鼓”起來了,精神也得“富”起來。全國文明村天長市楊村鎮光華村基于農村廣播、基層網格、文明大講堂“三個載體”,通過線上線下多平臺廣泛宣傳移風易俗新風尚,充分發揮“一約一會一隊”(紅白喜事公約、紅白理事會、移風易俗志愿服務小分隊)的協調引導作用,讓移風易俗理念“聲”入人心。
“人情債”“擺闊氣”,背后卻是群眾沉重的負擔。以健康向上、情趣高尚的文化引領群眾,使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進而實現婚喪事宜規范化、民間習俗文明化、移風易俗常態化。
光華村注重發揮紅白理事會的作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要求融入其中;組織村民們參與志愿服務,發揚互幫互助傳統,助力移風易俗行動,安排志愿者上門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教育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簡化不必要不文明的環節,減少人情負擔。
村容村貌“靚”起來,民風民俗“淳”起來。
鳳陽縣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引導村民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為“當事人”。
“村規民約越接地氣、越容易理解。老百姓們就越歡迎、越容易接受。”省級文明鎮鳳陽縣總鋪鎮黨委宣傳委員朱芮說,“在修訂村規民約過程中,我們貼近實際,也充分考慮到各村(社區)的自然歷史狀況、風俗習慣、文化傳承等情況,廣泛聽取民意、集中民智。”
從宣傳家風家訓到倡導新式婚禮,從人居環境整治到促進鄰里和睦,從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到崇尚科學、自覺抵制不良行為等,這些都納入村規民約,并將村規民約的實施和星級文明戶、模范黨員、五好家庭等榮譽稱號評比創建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使模范遵守村規民約的群眾發揮正能量作用。
德者有得,好人好報。
全國文明村鳳陽縣小崗村,緊緊抓住獲評首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的機遇,探索“美德銀行”積分制新模式,以一本“美德存折”+六張“美德存單”的創新形式,引導村民“積極行好事,爭相存美德,歡喜換獎勵”,厚植鄉風文明土壤,撬動鄉村治理改革,著力構筑起文明新村、善治鄉村新格局。
鄉風文明建設搞得準、干得實,可落地、能執行,有響應、出效果。
小伍說書、學文大鼓、倡導移風易俗、開展志愿服務……在市級文明鎮南譙區章廣鎮,一場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輪番上演,既提振了群眾昂揚向上的精氣神,造就了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也涌現出了一批批模范代表人物。
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助村風。一系列移風易俗活動,讓各村鎮好風尚煥發新光彩,持續釋放文明正能量,引導更多村民講文明、樹新風,讓文明新風彌漫皖東大地每個家庭,人人爭先進、個個講文明。
“振興”路闊
提振鄉村“精氣神”,精神文明建設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
我市堅持以文明創建賦能鄉村振興,以點帶面持續深化文明村鎮創建,讓文明鄉風勁吹希望田野,讓文明之花開遍皖東大地,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文明力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家園就是最美家園。
背靠西澗湖二級水源保護地的省級文明村瑯琊區西澗街道城西村,在文明鄉村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擦亮生態環境“底色”,共繪和美鄉村“新畫卷”,讓綠水青山的生態效益最大程度彰顯。
鄉村要“美”,產業要“興”。
南譙區章廣鎮以特色產業發展助力鄉風文明,夯實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
結合鎮村實際,大力招商引資培育特色產業,結合土地增減掛項目,流轉成片土地,引進一批新產業、新品種、新技術,孟洼村香菇產業園、元松村精品水果產業園、胡集村千畝精品苗木和葛根產業園等一批牽動性強的項目相繼落地見效。
2021年以來,該鎮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00余萬元,元松村通過種植葡萄、草莓等特色“致富果”,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近45萬元,孟洼村通過種植麻栗香菇,村集體收入達到33.7萬元。
越來越有奔頭的日子,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村民觀念,也正向激勵推動了全鎮文明村莊建設。目前,章廣鎮及下轄的1個社區及10個村均進行了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靚了,村民生活質量升了,群眾幸福指數高了。
鄉村要發展,人才先引領。
全國文明村明光市澗溪鎮魯山村打造侯胡郢鄉土人才培訓中心,抓實鄉土人才培育,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本領的鄉土人才隊伍,激活人才“動力引擎”,為鄉村振興引才聚智。同時,結合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工作實際,開設專業技能培訓班,個性化提升村干部帶領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本領。
好“風景”里更要有好“錢景”。
魯山村以“村企聯建”為抓手,打造“百果園、花世界、兩用林”等特色村莊經濟,塑造“微田園、生態化”村莊布局,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上升,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8.96萬元。
美在環境、更美在人心。在滁州,各個村鎮正打好鄉風文明建設“組合拳”,既要“面子”,更注重“里子”,著力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思想引領和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