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4月4日8版)
記者探訪滁州市南譙區漁業綠色循環發展——
魚蝦躍 水生金
3月31日,記者來到位于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的蒿子圩青蝦養殖基地,這里與南京市浦口區隔滁河相望,水面資源豐富。放眼望去,2255畝青蝦基地被道路和壩埂分割成方方正正的一口口大塘,一棟棟整潔明亮的集成板房、一排排電力和監控設施點綴其中,凈化池、太陽能曝氣池、沉淀池、過濾壩等設施完備,增氧機噴灑的水花和凈化用的水生動植物浮床構成一幅漁業綠色循環發展的生動畫卷。
“上一季青蝦剛剛銷售完,現在正在開展大面積清塘、消毒、曬塘,下一季的種蝦已投放到育苗塘里,預計5月初即可抱卵。”富杰家庭農場負責人陳杰告訴記者,以前每畝產蝦60公斤左右,去年基地經過改造提升,現在畝產近100公斤,大蝦塘口價每公斤160多元,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的大中城市,年產值1700多萬元。
青蝦又叫河蝦,是優質的淡水蝦類,市場需求量高。陳杰早在2007年就看準青蝦養殖的前景,開始在蒿子圩流轉土地,并吸納15戶農戶一起干,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起初,因為資金不足,且缺乏整體規劃,基地里蓋的棚子破舊散亂,電線裸露在外,存在安全隱患,養殖排出的尾水對周邊河流造成一定污染。
“基礎環境臟亂差,用電供應也不足,造成產量和價格始終上不去。”陳杰對記者說。
去年初,南譙區成為我省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縣,確定對2個標段、8個項目區共7249畝水域面積,按照統一規劃、設計、招標、施工的方式進行整體改造、提升。“隨著土地資源、養殖水面日益緊張,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漁業養殖既要提高產能保供應,又要集約高效重環保,因此對規模養殖基地整體提升勢在必行。”南譙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金文告訴記者。
從去年3月開始,項目區由該區農業農村局集中組織實施電力、道路工程、設施用房、進排水系統、尾水凈化系統、增氧機曝氣設備等基礎設施工程;由養殖主體搶抓養殖窗口期,自行組織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清淤和增氧設施設備等工程。去年底,項目建設全面完工并通過區級驗收,總投資達4080萬元。
“改造后,基地生產環境得到改善、生產條件和能力得到提升,排放水質達標率明顯提高,且實現尾水循環利用,整個養殖基地就像一個景區。”陳杰告訴記者,如今他一家四口都住在基地的板房里,今后打算擴大青蝦育苗規模,并發展漁業觀光旅游。
隨后,記者來到烏衣鎮大同圩村,在滁州市福家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基地里,環道魚苗繁殖、珍珠嫁接、增氧自動投料、在線監測、生態護坡,一項項養殖新技術令人目不暇接。
“過去由于設施老化,生產能力弱,養殖場不能滿負荷生產,去年僅生產30億尾。經過改造提升,今年預計產量達50億尾。”福家水產公司負責人史家福對記者說,公司屬國有企業,是省級水產原良種場,主要養殖四大家魚及鳊魚等。去年,譙城區實施綠色循環發展項目,對基礎設施進行整體改造、提升,且新增了自動報警、監測、增氧、投料設備。
“基地800畝水面,以前每天巡查一遍,要耗費很多精力,現在在辦公室就可以遠程監控、操作,自動化、智能化讓養殖也變得輕松許多。”史家福說。
南譙區漁業綠色循環發展項目區水產品畝均產能提高30%以上,帶動全區200多戶水產養殖戶轉型升級。2022年,該區漁業產值增加6000萬元,達到5.7億元。3月14日,南京市和浦口區農業農村部門專程來南譙區考察青蝦等漁業產業發展情況,商討加強寧滁兩地合作,建設青蝦交易市場,開展技術交流合作,促進青蝦產業綠色高效發展,助力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