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安徽省“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旨在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升耕地數量和質量,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23-2025年,每年新增“小田變大田”改造面積500萬畝以上,到2025年,累計改造面積由1460萬畝擴大到3000萬畝。
每年新增改造面積500萬畝以上
根據目標任務,2023-2025年,每年新增“小田變大田”改造面積500萬畝以上,到2025年,累計改造面積由1460萬畝擴大到3000萬畝,其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項目帶動,改造1000萬畝;結合“大托管”服務、主體引領等政策推動,改造540萬畝。增加有效耕種面積3%-10%左右。
同時,我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整村、整鄉(鎮)乃至整縣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造試點,到2025年底,在全省建成一批整村、整鄉(鎮)、整縣“小田變大田”改造示范典型。
全省主要推廣四種模式
根據我省各地探索的實踐經驗,主要推廣四種模式:項目結合型、政策引導型、主體引領型、農民互換型。
項目結合型,旨在把“小田變大田”作為高標準農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項目建設主要內容,一體規劃設計、一體推進實施,實現自然地塊“小并大”。政策引導型,旨在示范推廣“大托管”服務經驗,鼓勵各地制定激勵政策,推進土地集中流轉,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田變大田”。
主體引領型,旨在組織引領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合承包經營地塊條件,推動“小田變大田”改造。農民互換型,旨在引導農戶在自愿互信的基礎上,采取互換并地方式,推動“一戶多塊田”向“一戶一塊田”轉變。
“小田變大田”建設標準予以明確
在建設內容和標準上,《方案》明確,按照“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建設內容,合理規劃溝、渠、路、坎等,提高田塊歸并程度。單個田塊面積:淮北平原區宜為15-450畝、沿江平原區宜為8-225畝、江淮丘陵及皖西皖南山區梯田旱地宜為3-15畝、水田格田宜為2-8畝。改造范圍內,實現田塊數量減少60%以上,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0%以上。改造提升田間灌排設施,實現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農田排水暴雨重現期達到10年一遇,確保旱澇保收。田間道路通達率,丘陵山區不低于90%、平原地區達到100%。
聚焦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有井無電、有水無渠、溝渠堵塞、設施不好用、有水用不上、澇水排不出等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問題,全面開展田間地頭農田水利問題排查和整改。到2025年,新建塘壩0.9萬口、機井1.5萬眼、排灌站0.2萬座、灌排溝渠1.3萬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5萬個。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