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上午,滁州市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走航車沿著中都大道一路前行,環境質量監測分析師徐鑫亮雙目緊盯車內電腦屏幕上的走航監測圖。“你看,屏幕上出現的是綠色線條,這表示數據正常。如果出現黃色或紅色,則反映數據異常,那樣的話,我們就會及時調查處理。”徐鑫亮對記者說。
一旁的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工作人員江點化補充說,這臺走航車技術先進,反應靈敏度高,可對重點路段或區域大氣環境中的重點指標VOCs的數據進行實時精準監測,幫助及時掌握空氣質量指標情況,“去年夏季的一天,走航車經過一家企業時數據出現異常,我們立即指令轄區生態環境部門前往調查處理,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氨氮0.132mg/L、總磷0.057mg/L……上午10點50分,在滁城北湖地表水自動監測站,記者看到,監測儀器屏幕上顯示的數據全部在正常范圍。市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科負責人丁伯清告訴記者,監測站對PH、濁度等9項指標進行監測,可實時掌握北湖水質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啟動處理機制。
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我市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升級版。聚焦保衛藍天,打造空氣質量、固定源、移動源、面源4大監控系統,建立網格化異常即時調度、固定源超標次時調度、遙感監測超標限時調度、激光雷達和走航高值實時調度、污染問題依法調度5層調度機制。同時在保衛碧水和凈土方面也拿出了系列強有力的措施。
我市還運用法治思維破解治理難題。落實環境保護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年辦理行政處罰案件157件,罰款約1518萬元。貫徹《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滁州市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滁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滁州市餐廚垃圾管理條例》等,飲用水源保護、揚塵污染和餐廚垃圾治理成效漸顯。
去年在省政府目標績效考核中,我市生態環境指標達到歷史最佳水平。全市PM2.5平均濃度3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2%,改善幅度全省第1、長三角地區第4,季度考核全省第二,達到有觀測考核記錄以來最佳水平。全市20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累計水質均達標,15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1個河流斷面、9個湖庫環境質量考核點水質均達標。建成區共布設14個功能區噪聲定期監測點、62個道路交通監測點、114個區域環境噪聲監測點,監測數據均達到國家標準。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我市將推深做實科學“降碳”、深度“減污”、全域“擴綠”、綠色“增長”等工作,不斷提升生態能級、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態系統、優化管服體系,努力繪就“青山碧水繞人家”的美麗滁州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