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華
楊兆華,女,漢族,1961年8月生,明光市澗溪鎮魯山村朱郢組村民。楊兆華的母親雙目失明且雙腿殘疾,她主動結果照料的重任近40年,每天在自家燒好飯菜端到母親面前,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喂,洗澡、洗衣、喂飯;她的哥哥患有帕金森,嫂子是先天性智力殘疾,在照顧好母親之余,她還每天給哥哥做飯、喂飯;堅持一日三餐后按時給嫂子喂藥,經常給嫂子洗頭、洗澡、剪指甲,用瘦弱的身軀同時支撐起兩個家庭;她言傳身教為晚輩樹立榜樣,和家人一起踐行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不離不棄,細心照料高齡母親
1980年,楊兆華結婚后在家的隔壁組建了新的家庭,先后生下一兒一女。在哥哥患有帕金森病前,雙目先天失明的母親,因病導致雙腿殘疾后,由哥哥和楊兆華共同照料,楊兆華的丈夫徐福榮,是一老實本分的農民,過著多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從兩人結婚起,徐福榮就一直幫著妻子楊兆華照顧母親。生活沒有顧忌這個家庭的苦難,哥哥患病了帕金森,手抖如篩,逐漸身體僵硬,而嫁來的嫂子是先天性智力殘疾,智力如同5歲孩童,生活不能自理。
哥哥患病前期,嫂子因智力殘疾,每日瘋瘋癲癲,生活的壓力、病痛的折磨長期侵蝕著哥哥的身體,楊兆華主動接過照顧九十多歲母親的責任。由于母親年紀越來越大,眼睛也看不見,因病導致雙腿殘疾后,基本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楊兆華就每天在自家燒好飯菜端到母親面前,坐在小板凳上,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喂。洗澡、洗衣、喂飯,楊兆華堅持了近40年。丈夫徐福榮也常常過來幫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楊兆華的負擔。
事無巨細,照顧哥嫂成習慣
楊兆華從不嫌棄先天性智力殘疾的嫂子,反而經常拉著嫂子出門遛彎、去集市買東西,幫她梳頭打扮?;疾〉纳┳忧榫w不穩定,經常發脾氣,但是她從不放在心上,堅持一日三餐后按時給嫂子服藥,每周給嫂子洗一次澡、洗一次頭、剪一次指甲、換一次被褥。冬天,楊兆華就睡在嫂子同屋旁邊的床上,半夜起來給嫂子換尿布,蓋被子。在楊兆華的精心照顧下,嫂子的情緒越來越穩定、說話清楚了,也知道吃完后主動收拾碗筷了。
哥哥患病癱瘓在床后,楊兆華每天奔走于兩個家庭之間,為了哥嫂和母親做便于消化的食物,她就把蒜苗切成碎沫油炸后,放在面糊湯里,再一勺一勺地喂給他們。一頓飯喂下來,3個人起碼得要1小時,楊兆華就只能在照顧完哥嫂和母親后,邊吃著冷飯冷菜邊陪他們聊天解悶。為了他們吃的更好一點,楊兆華變著花樣做飯,煮好的肉也用手撕碎了拌在飯里喂。這一切的付出都源自于楊兆華對親人最真誠的愛。
孝老愛親,家庭和睦育幸福
楊兆華十多年如一日照顧哥哥嫂子的事跡,深深感動著周圍的鄉親。村書記王守其深有感觸地說:“楊兆華這個女同志,瘦弱的肩膀扛起她哥嫂一家的重擔,現在村里人教育子女都以她們家為榜樣。”
楊兆華的善良、賢惠和擔當,十多年演繹至真親情,無怨無悔。楊兆華樸實地說:“這么多年一直就這么照顧,心里不覺得委屈。哥哥攤上病了,嫂子像個孩子,自己的親人肯定得管,我們一大家子都這樣。這也是我應該做的,丈夫支持我,子女體諒我,我還能有什么顧慮?”楊兆華始終保持著最初的那份赤誠與真心。在楊兆華的言行身教下,兒子女兒也以母親為榜樣,陪同母親一起踐行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