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季開學,“雙減”政策落地后的第一個學期到來了。有望告別沉重的校內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學生和家長肩上的擔子應該有所減輕。
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培訓班,其實都指向了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歷史上,“以考擇優”“以考取士”的科舉制度雖然建立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成才通道,但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這一有利于模仿而非創新的教育體制也制約了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
今天,我們通過“雙減”重塑教育的發展目標,正要以史為鑒,為下一代創造健全成長的教育環境。減負是手段,回歸教育本質、促進全面發展、為國培育人才是改革的目標和著眼點。
“雙減”落地,傳遞了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要激發創造力、想象力,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過去的很多“減負”措施,往往只是量的減少,沒有觸及教育觀念、教育目的、教學制度的改革,因此常常治標不治本,減了校內的負擔,反而“養肥”了校外培訓。新政的落地,既能將學生從過多的負擔中解放出來,也能夠將自由探索、身心健康發展的時間還給學生,發揮其興趣和特長,引導他們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使其體會到學習的愉快。
“雙減”落地,建構了良好教育生態。據教育部門統計,此前全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已基本與學校數量持平,如果任其發展,將形成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校外培訓行業販賣焦慮式的過度宣傳,違背了教育公益屬性,破壞了教育正常生態。此次“雙減”兼顧校內校外,體現出對當前義務教育突出問題和深層矛盾的系統思考、綜合施策。特別是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將讓日常教學重回課堂,重塑教育生態。
“雙減”落地,扭轉了教育評價導向。我國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在“減負”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度,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不科學教育評價導向,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教育質量觀,讓孩子們告別分數的“指揮棒”,沿著規范和規律,循序漸進獲得健全成長。
“雙減”落地,促進了教育公平發展。“雙減”通過治理資本在校外培訓領域的無序擴張,凸顯了教育的普惠性,關涉教育公平。近年來,中國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區域特別是同一區域校際差異,對于減輕學業負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改變對人才單一的評價機制,為每一個孩子搭建成才通道——負擔減了,但成才的機遇和道路更多了。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只有回歸教育本質、找回教育初心,為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才能更有效地推進教育現代化,培養出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