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芝
人物簡介: 李金芝,女,1956年3月生,瑯琊區遵陽街道鼓樓社區居民。
事跡簡介:1995年李金芝14歲的兒子被確診為腦膠質瘤,術后的兒子癱瘓在床,吞咽功能喪失,舌頭僵硬萎縮,大小便無法自理。李金枝悉心照顧,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但3年后,他們還是失去了這個唯一的孩子。2008年李金芝的丈夫突發腦溢血成了植物人,經過2年多的細心照料雖然蘇醒但是失去了語言功能,并需要長期臥床。李金芝每天給丈夫喂飯、清理大小便、擦洗、重復翻身,不離不棄,與此同時還要照顧婆婆的飲食起居。2017年,61歲的李金枝患上了腦梗加心臟病,生活吃力,自理困難,生活中又無人搭把手,不得不含淚把丈夫送進養老院。她用羸弱的雙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托起這個搖搖欲墜的家,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正文:
照顧身患重病的孩子詮釋偉大母愛
1995年李金芝的兒子14歲,是滁州三中的初一學生,學習成績優異,7月份暑假期間因持續高燒不退,最終被確診為腦膠質瘤(腦癌)。1996年11月在南京軍區總部做第一次開顱手術,因病情惡化,又于1997年3月在合肥省主醫院做第二次開顱手術,手術費七萬多元。當年還沒有醫療保險,滁州市教委和各界組織,共捐助3萬多元,加上他們自己東拼西湊借的4萬多元才湊夠手術費。手術后李金芝的兒子癱瘓在床,大小便都要李金芝親自照顧,自此她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體重急增到150斤,吞咽功能喪失,舌頭僵硬萎縮,不能說話,李金芝自己就把食物嚼碎,喂給兒子吃,以維持生命,可見母愛的偉大。由于腦部膠質瘤屬于頑固癌癥,是無法治愈的,他們最愛的也是唯一的一個孩子,最終于1998年10月離世,年僅十七歲。這給李金芝夫妻倆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造成重大打擊,那時李金芝四十多歲,但3年多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她的身體已經被拖挎,無法生育,成了失獨家庭。
兒子離世了,他們也欠下4萬多債務,由于羊毛衫廠不景氣,李金芝下崗在家無工資,丈夫的單位也就只發基本生活費,度日十分艱辛。但他們夫婦二人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在家門口擺起了素雞攤,十年里,他們省吃儉用,起早貪黑,終于將欠債還清。誰知天有不測風云,老天又跟他們開了一個更大的玩笑。
照顧癱瘓丈夫不離不棄
2008年9月,李金芝的丈夫突發腦溢血,在一院做了開顱手術,手術后昏迷40多天,一直住在ICU。醒來后,丈夫成了植物人,醫藥費自費部分花去2萬多,本來他們就是失獨家庭,這無疑又給李金芝一個致命的打擊。原本身高只有150公分的瘦小身軀,這下更加無力支撐了,丈夫在醫院的日日夜夜,她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沒吃過一頓香飯,心力交瘁,丈夫2008年11月底出院回家修養。經過2年多的悉心照料,李金芝的丈夫于2010年半恢復了意識。2017年丈夫被送進養老院,2019年去世。近十年中李金芝每天重復給丈夫喂飯,清理大小便,擦洗,翻身,白天兩小時翻一遍,夜里要翻4遍身,由于李金芝的精心照顧,丈夫身上沒有一處褥瘡。因丈夫臥床,理發成了問題,李金芝就買回來理發工具,做起了理發師,親自給他剪頭發。丈夫舌頭萎縮,牙齒也一顆都沒有了,只能吃流食,李金芝就將食物用機子打碎喂給他。因長期臥床導致丈夫大便干燥,每次都由李金芝用手摳,由于丈夫語言功能障礙,不能說話,經常在家里大吼大叫發泄情緒。十多年來,由于精神的壓力,長期勞累,李金芝從原來的106斤,瘦到現在的88斤。2017年,李金枝患上了腦梗加心臟病,同時又有高血壓、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生活吃力,自理困難,生活中又無人搭把手,不得不含淚把丈夫送進養老院。
盡孝盡責照顧年邁婆婆
丈夫生病期間,八十歲的婆婆想每天看到兒子,李金芝就把婆婆接到家中,照顧婆婆八年,為她養老送終。婆婆在世時,總夸她是一個好母親,好妻子,好兒媳,她有這樣的好兒媳是這輩子最大的福氣,她說:“我感激我的媳婦,因為她的付出,我兒子才能好好地活著。”
就這樣一個困難家庭,2012年李金芝得知鄰居的女兒也患上與兒子同樣的病以后,從牙縫里省下1千元捐助給他們,因為她能體會到一個獨生子女家庭攤上這件事的痛苦。2014年上半年她在鮮魚巷口撿到一個皮包,里面1萬多元現金,她毫不猶豫送到了南譙北路派出所,民警很快聯系上失主,失主感動得拿出200元酬謝金,她婉轉拒絕了。2016年下半年在自家門口小區也撿到一個錢包里有400多元,她依然送到派出所找尋失主。
李金芝這樣一位柔弱的女性,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忠厚、誠實、本分。她的事跡,街坊鄰居交相稱贊,她不善言辭,只是說:“這是我的責任,我要做給當代年輕人看。我沒有孩子,再困難,我也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她用羸弱的雙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照顧婆婆,伺候腦癌兒子,照顧植物人丈夫,身體力行地詮釋著對家的不離不棄和忠誠,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弘揚孝老愛親美德,為社會和諧做出了積極貢獻。